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性別研究學程
主講人:
Denise Tse-Shang Tang (Dept. of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University)
Chin-yi Yang (Dept. of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University)
Quah Ee Ling (Dept. of Science in Australia Gender Equity,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Shawna Tang (Dept. of Gender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陳美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楊又欣(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簡至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
活動紀錄
本次工作坊聚焦於性別與跨國遷移議題,邀請多位來自香港及澳洲的學者,同時邀集本土性別研究學者與跨國同婚倡議者,共同探討性/別及移民如何在文化、職場、教育及酷兒家庭建構等面向產生交織影響。活動透過主題演講與討論,促進與會者深入思考性別議題的多元性及其社會意涵。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楊又欣以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訪談,探索台灣男同志前往曼谷進行性消費與建立親密關係的遷移模式,揭示了經濟差異與地緣政治如何形塑這些跨國情感連結,並剖析此類特殊親密關係中信任與脆弱並存的矛盾。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副教授鄧芝珊分析跨性別男性在職場中遭遇的性別刻板印象與結構性障礙。她強調建立多元包容環境的重要性,並呼籲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關注跨性別群體的職場公平,支持他們實現職涯發展與個人價值。
澳洲西雪梨大學Quah Ee Ling檢視亞洲女性移民在澳洲學術界面臨的種族化迷思,並指出她們在職場中遭遇的隱形障礙與邊緣化經驗。她強調必須看見破除慣有的西方視角,改變學術文化中的種族與性別偏見,為女性學者營造更友善與健全的學術環境。
澳洲雪梨大學性別與文化研究員Shawna Tang探討流動性中國學生透過漢服運動表達文化認同與政治訴求的過程。她分析此現象如何在西方多元文化語境中重新詮釋民族主義,並批判去殖民化的浪潮中隱含的文化張力。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兼任講師楊靜怡聚焦金門青年在學校至職場過渡期間的情感經歷,特別是在台海特殊地緣政治情勢下的心理壓力,以及當地緊密的人際網絡對邊緣地區性少數青年造成的壓力,造成了隱性的人口遷移因素。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美華剖析台灣酷兒家庭在面對跨國情感連結與社會規範時的挑戰。她指出這些跨國同婚的伴侶如何在制度與文化限制下創造新的親密關係模式,為理解酷兒家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視角。
簡至潔進一步聚焦戰略性訴訟在跨國同性婚姻與跨性別權益倡議中的作用,說明法律如何成為平權運動的關鍵工具。她分析訴訟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策略,展現多方協作如何推動性別平等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