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MeToo運動:性/別與親密劃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性別研究學程、博雅課程「性別與社會」

📖活動緣起:

  臺灣#Metoo運動吹哨至今屆滿週年,性平三法於去年加速修法過後,社會亟待更豐沛的討論能量發聲,性別研究學程結合唐文慧老師開設的通識博雅課程「性別與社會」,從不同角度切入#Metoo運動,集結各校性別領域學者的多元觀點,回顧過去一年臺灣#MeToo運動的討論途徑,促進學生面對性平議題的思考與實踐。本次論壇邀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王秀雲教授談論校園中的反性騷擾運動歷史、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沈秀華教授拆解親密關係暴力與#Metoo運動的關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彭渰雯教授講述在#Metoo 運動中展開的婦女運動救援及人本教育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張萍分享協助兒少性騷擾事件歷程。

🗣️與談人:

王秀雲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
沈秀華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彭渰雯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張 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

🎙️主持人:

唐文慧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教授
陳美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臺灣#Metoo運動吹哨至今屆滿週年,國立中山大學性別研究學程結合唐文慧老師開設的通識博雅課程「性別與社會」,舉辦「再訪#MeToo運動:性/別與親密劃界」論壇,集結各校性別領域學者的多元觀點,回顧過去一年臺灣#MeToo運動的討論途徑,促進學生面對性平議題的思考與實踐。

  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科學科教授王秀雲指出,對於台灣#MeToo運動是否晚到的問題提出歷史向度的觀察。她指出,早期國內媒體多以「調戲」描述性騷擾,使大眾認為被調戲是種損失,還須由家長、丈夫等人代替女性出面討公道。事實上,反性騷擾的行動在九零年代初的大學校園就已清晰可見,因此學姐學妹相互提醒注意某些老師、儘量攜伴再和老師見面等都是女性間相互支持的表現形式。

  長期協助處理兒童性侵案件的人本教育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張萍則透過協助案例,分析狼師如何透過「教學」名義全盤控制學生,例如藉故與學生獨處、體罰以及言語羞辱壓制學生、獎勵安撫受害學生而造成學生認知衝突等等,甚至透過輔導弱勢學生而博取家長的信任。張萍強調各級校園「尊師重道」、「升等導向」的教育模式都是強化這類案件關鍵。張主任也強調校園性平案件必須擴大調查、解聘狼師,週邊相關人也應協助發聲。

  清華大學社學所副教授沈秀華以親密關係概念討論人際相處上的界線。親密關係包含身體、情感的親密性和親近性,除了一般慣指的情人間的關係之外,也存在於家庭、組織之中。因此,當性騷、性暴力來自周遭相識之人時,突如其來的騷擾、侵犯便與過往親近的關係產生衝突和困惑。也因此不敢反抗師長、長官以免破壞和諧與人際關係,如何在這些關係中劃出人我份際就是個重要的課題。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也是本校公事所教授彭渰雯則回顧過去一年網路上討論臺灣#MeToo運動的開始與線上、線下互動。各種踰越界線的不當接觸已成為日常,可見零星反抗,但未曾匯聚成運動聲勢。因為影集《人選之人》、政黨大選壓力,及更多具名發聲的網路行動,提供了支持和發聲平台,成功掀起#MeToo運動。她也強調旁觀者應積極介入,打破事不關己、只有控訴人承擔壓力的氛圍,並拒絕參與加害情境,提高潛在加害者對行為的認知和收斂。

  論壇尾聲的提問討論聚焦於校園事件的處理。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陳美華指出,這波運動的旁觀者相較於過去,已明顯更願意提供協助和鼓勵,這反而凸顯組織內部的消極性。張萍指出維護和諧與校譽經常是校方包庇加害者、壓制發聲者的手段,且高中以上校園常將性平案件導向師生倫理案件,模糊性騷擾的焦點。針對事證模糊或不明情境,張萍解說行政調查不同於司法調查,應該針對潛在的風險擴大調查,彭渰雯也認同必須支持加害者的發聲,並進入調查程序釐清案件,而非先行自我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