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學劉英偉副校長致詞
人文社會學院簡光明院長致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總統府資政、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主持人:賀瑞麟(屏東大學文創系教授兼大武山學院副院長)
1. 論哲學與地方學關聯:以屏東學為例的地方哲學建構芻議
發表人:賀瑞麟(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大武山學院副院長)
評論人:蔡偉鼎(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2. 屏東大學如何推動屏東學:以《屏東學概論》為例
發表人:李錦旭(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洪健榮(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3. 日常與地方之意涵與地方學建構的類型學――以屏東學為例
發表人:張義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楊士奇(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李馨慈(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原住 民專班副教授兼主任)
1. 風災後排灣族家屋繼承文化帶來的災害韌性-以來義東部落為例
發表人:李馨慈(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副教授兼主任)
評論人:樂鍇·祿璞崚岸(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2. 屏東縣原住民族身體文化保存之研究
發表人:郭東雄(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助理教授)
評論人:羅凱暘(西灣學院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中心主任)
3.屏東縣六堆地區客家傳統民俗植物的產業創新發展
發表人:陳運星(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溫佳真(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生、屏東縣家庭教育中心組長)
評論人:黃露鋒(屏東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黃文車(屏東大學中文學系副教授)
1.郭漢辰的其人其事
翁禎霞女士(郭漢辰老師夫人)
2.郭漢辰的文學活動
傅怡禎 (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主秘)
3.郭漢辰的作品評析
王國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主持人:林大維(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1. 在地的容顏--屏東農村農作廢棄物轉製陶藝草木灰釉之試驗研究
發表人:李堅萍(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
評論人:吳奕芳(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2. 管弦樂曲《遊天河》的創作理念與文化意涵
發表人:連憲升(屏東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錢善華(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3. 從《臺灣音樂年鑑》看屏東縣族群音樂的發展
發表人:周明傑(屏東大學音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錢善華(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4. 《鬼湖戀》動漫風格藝術創作
發表人:賴晉毅(台東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專案助理)
評論人:盧麗淑(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副教授兼主任)
主持人:葉晉嘉(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主任)
1. 從永續發展觀點探討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計畫與地方創生連結之可能
發表人:宋威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專案助理研究員 )
評論人:林育諄(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2. 另一種途徑--審議式民主的地方創生機制
發表人:古淑薰(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尤松文(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葉晉嘉(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評論人: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
3. 地方創生框架下的新興農業發展:屏東可可產業的技術養成與社群異質性
發表人:陳馥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王驥懋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李錦旭(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1農電相爭或共生? 能源轉型的在地衝擊探討
發表人:蔡依倫(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林淑惠(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
2. 「城邉村」的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以屏東市歸來社區為例
發表人:林育諄(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陳永森(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副教授)
3. 美濃的地方本位教育與社區發展
發表人:吳品賢(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王慧蘭(屏東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4. 發展體制、侍從主義與公民實踐:一個原住民小山村的「後發展」啟示
發表人:夏傳位(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鄭瑋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林秀蓉(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1. 依緣起伏:戰後屏東首剎的在地扎根與跨域連結
發表人:林其賢(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郭惠芯(屏東縣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理事)
評論人:周德禎(前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2. 屏東兒童文學史的兩個節點──《幼苗》與「屏東縣兒童語文研究會」的介紹與分析
發表人:楊政源(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教師 )
評論人:宋邦珍(輔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暨產業系副教授)
3. 屏東地方創生與應用日語學系課程之連接
發表人:佐藤敏洋(屏東大學應用日語系講師)
評論人:葉晉嘉(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4.從現代化觀點談日治時期修學旅行中文化資產意象:以屏東糖廠為例
發表人:林文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生)
評論人:古淑薰(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曾光正(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1.日治時期官設埤圳研究:以獅子頭圳為中心
發表人:陳佳德(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邱淵惠(私立高苑科技大學歷史講師)
2.16-17世紀竹塹地域延展的歷史意義
發表人:牟立邦(明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評論人:邱淵惠(私立高苑科技大學歷史講師)
3.沏一壺茶鄉雲華甘 - 坪林社造的十年紀實
黃銘豐(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陳馥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4.默會知識、場所與地方性
劉澤佳(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楊士奇(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夏傳位(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1.口述歷史訪談對產業文化資產之記錄――以屏東九如菸試所老員工之視角來看菸試所
發表人:張敦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
評論人:林思玲(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
2.從社會創新觀點試論公立博物館的危機與轉機
發表人:陳亮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 李映萱(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展覽課課長)
3.中高齡旅遊部落客呈現的地方形象之初探
發表人:蔡亞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生)
評論人:林育諄(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蔡依倫(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1.青年創業帶動地方創生之研究~以台中市光復新村為例
發表人:蔡春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蔡依倫(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2.地方老店傳承與創新之研究:繼承者的學習觀點
發表人:查顯達、鄭淳元、李雅慧、邱榆晴(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高齡者教育碩士班研究生)
評論人:林慧音(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3.地方老店永續經營之研究:青銀世代學習觀點之比較
發表人:馬郁涵、洪雪晶、李雅慧、邱榆晴(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高齡者教育碩士班研究生)
評論人:林玉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副教授)
4.地方老店之開創與延續之研究:第一代創始人的學習歷程
發表人:王品歡、王珮甄、李雅慧、邱榆晴(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高齡者教育碩士班研究生)
評論人:林玉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張義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1「共下來吃飯」~教育性藝術創作的社會實踐意義及其反思
發表人:李嘉齡(屏東縣大成國小校長)
評論人:張義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2.以行動者網絡分析反污染運動的演變-以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反畜牧場異味為例
發表人:王浩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生)
評論人:吳品賢(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3.高齡者數位學習之設計原則-以斗六巷弄柑仔店為例
發表人:丁郁軒(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評論人: 吳根明(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4.地方學與民主發展辯證視野下的屏東縣鄉鎮市自治
發表人:駱長毅(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台灣勞動智庫委員)、楊明勳(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台灣勞動智庫委員)
評論人: 王玉玲(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1.高齡化鄉鎮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以「嘉義大林國際慢城」為例
發表人:曹翠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林慧音(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2.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在洲美社區的跨領域與實踐
發表人:陳奕如(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林文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林慧音(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3.加速主義進社區:高雄社大評鑑經驗與組織競合關係的初步觀察
發表人:李宇軒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錦旭(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4.來處與他方:談屏東縣政府(2016)《撫浪屏東》
發表人:鄭中信(屏北社區大學)
評論人:林育諄(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