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與舊,各自站在天秤的兩端,望著彼此的過往和歸途。他們的眼裡只有彼此,沒有自己。
身邊的上一代大多惜物念舊,什麼東西到手裡捨不得丟,留著想哪天能派上用場,一種無法言說的約定俗成,確實擁有的心安感。這些物件代表某個當下與自己有所連結的存在,在情感上是難以截斷不顧的。所以在換新前,願意不斷地嘗試修復。能用、堪用,比好用更好。而現在修復往往需要耗費更多的金錢和心力,於是直接換新、重新開始,變成了一個更容易的選項⋯⋯不願思考,以另一種層面來看,算自我放棄的一種吧?
一個人的底線是怎麼形成的?經過數十載家庭的保護呵護、同儕的比較壓力、職場的歷練磨合後,滿不滿意自己現在的模樣?而今天的我的作為,是否能與年齡相稱?年紀不會讓問題變少,而是對每件事情都充滿著真實的疑問。你會想,拼命想,思不得解而苦;你會忘,但又會為了新的煩惱而步步糾結。有時充滿煩惱才有活著的真實感,不願眼裡徒留空洞,委身旁人。
人與人之間,就像一座座分離的孤島,怎麼近也沒有人會看見彼此的缺陷,不會有人發現你片刻的轉變與微弱的呼息,因為世界上能被取代的東西實在太多,而能被放在心上的太少了。也許更應該要關注的是,從身邊的海洋中見識到的人性,善、惡與更多的偽善,他們帶著或冷或熱的臉龐,清淺或深刻地來到你的生命。於是從一次次信任與背叛,或是僅從熟悉變陌生的過程,重新定義其中的區別與含義,並為了今後不再那麼容易受委屈而投身這片海洋。在海底終究會明白身邊的人是冰冷刺骨或充滿暖流。
流淚過幾次,就知道底線在哪,再來幾次的考驗讓自己漸漸冷卻,原來人是可以跟機器一樣不帶情緒的好好做事。不用急著梳理那些來不及放置的雜念,只需要一個人安靜的時光來好好安撫自己。
心裡的那道尺,就是底線,不論是新嘗試或舊習慣,都圍繞在你的念想裡,無關他人,無畏風雨,日日如此。底線成為你處理事情的原則,原則成為你──彼此成為漫漫人生軌跡中同行學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