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不停地在整理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雖說空間不大,但累積物件卻不少。
我喜歡裝飾與收納,文具、玩具、飾品、書、人造花、燈飾,各種新奇有設計理念的,或能營造美好氛圍的東西總能吸引我的目光,想要將所有喜歡的、有質感的物品留在身邊──仿佛將慾望無限拉大,就能接近更理想的生活。
其實不是這樣。
因為不論獲得多少,總會有更新穎特別的事物出現,永遠不會有停止的一天。
太容易得到,而又不習慣丟棄。人漸漸地對待什麼事情都越感焦躁。
最近慢慢在學習捨棄。
例如衣物、書或是買來一直未用的物品,透過整理,去釐清自己確切要的是什麼。人會有屯物的習慣,是因為念舊,想留住的是記憶,而不是物品本身。我還是有一箱從小收到的手寫卡片,仍捨不得回收,明明一年也不一定會重新回味一次。但只要想著曾經有個人將自己的時間投注在自己身上,就覺得那些字句十分有重量。
整理並非要全部捨棄,而是留下對自己最具價值的東西。
現在購買東西,都習慣事先記錄在手機的記事本,知道要去哪裡買什麼、做什麼用途,有事先規劃能避免漫無目的的消費。相同用途的東西不要重複性購買,買之前要確定是否有買的價值。我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若沒想清楚,就會徘徊在商店中猶豫很久,買東西就變成一個浪費心力的事情。
整理看得到的之外,也想好好整理內心的思緒。
所以這陣子偶爾會拿出一本筆記本,寫下關於「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興趣、想做的事情,喜歡的影集、作品、演員、歌曲、部落客、物件,想得到的一一列出,雖然緩慢又毫無章法,但每想到一件喜歡的人事物,心裡無比歡喜。
如果哪天迷路了,或者對世界感到失望的時候,打開這本筆記本,就能獲得一些能量。
人會忘,但那些時刻感受到的美好一定還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
有意識感的消費,有儀式感的生活,都是為了要更了解自己所踏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