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斷一個人適不適合群體生活,要從哪個方面來看呢?求職時最常看到的其中一項要求,就是應聘者需要:活潑開朗、配合度高、溝通能力佳、具企圖心、能抗壓⋯⋯但真正入職後才明白這樣完美的人並不存在,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面面俱到,這股落差感常常讓人陷入一種兩難:要學會適當地躲,明哲保身;還是力求改變積習,但難免招人怨懟?於是一面思考、找尋著,以身邊最好與最差兩種人的極端作為借鑑,讓自己成為中間值,求全但不委屈。
長期在處處堤防的工作狀態,讓人疲憊不堪。隨時警戒周遭的人事變化、話想好才說,以免得罪或唐突他人、不帶過多情緒才能將當下工作做完,才有時間安排及思索後續工作的細節與安排。可畢竟有些工作是無法獨力完成的,需要人與人大量的溝通,才能往前邁進。這時候就會明白世上人有千百種,並不是每個人都以和為貴、以善良為品德,以互相幫助為楷模,大多數吃過虧的人根本不會理這一套,這些不願相互理解的衝突,讓看似簡單的任務窒礙難行,變成惡性循環,損人不利己。
也許以前會認為那是他人的行為,只要自己不願沉淪,便還有一絲生機。但事實是,今後若都在同一個池子裡,多數人有著消極作態,仍照樣領薪度日,又如何說服自己要更積極努力?畢竟人雖是個體,仍是時時相互影響。舉例來說,職場上確實有這樣的人,刻意保持距離,拒絕他人的善意,久而久之自然無法得到多數人的喜愛,但他有錯嗎?事情沒多做少做,而因為不需與人搏感情,可以隨時抽離,彷彿不存在,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公私難分的窘境。唯一遺憾的是他永遠無法融入,也不會有人願意與之深交。他沒有對不起誰,只是讓周遭不同頻率的人不知所措。
甫出社會的年輕驕傲、不願服輸的衝勁,終會隨著時間趨於圓融保守,人們各自用盡心力打造有著自己特色的堡壘,能攻,能守,或不願將城門開啟。不論是何種方式,人們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以此生存,在社會上立足,接受他人的掌聲,也承受惡意的打擊。
自問自己是否適合群體生活?直到現在,仍難以無動於衷地面對他人的冰冷惡意,還是常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難過鬱悶,但變相學會安慰自己,是提早遇見這樣的人與情境,而真的當下不知道如何反應的時候,也試著抽離情緒,沉默不回應。我深知這不是最好的方式,也不能真正保護自己不受傷,但是卻最適合現階段的自己:不能反擊,至少遠離。
在人與人的相處上我是當下敏感多慮,但受傷才後知後覺的人。我想,每個與自己交集的人都有緣由,不用強求別人的善良,但要懂得照顧自己的內心。俗語有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套在職場上、人際關係裡都適用,有的人愛喝冰水,有的人愛喝熱水,有的人或許不愛喝水,照樣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