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了嗎?」『嗯。』「還好嗎?」『⋯⋯』
對於身上所經歷的傷口,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
有些人習慣大聲嚷嚷,希望獲得關心有時甚至比認真對待自己的傷口還急切;有些人視若無睹,或許是習慣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深知在目前的環境裡無法反駁。不是不疼,只是無力感凌駕在痛之上,這樣的忽略其實更多是無處傾吐的委屈,冷漠或許是包裝自己的方式;有些人選擇躲起來,不讓人看到曾受過的傷,在他人面前很少展示自己的傷疤,要是不小心被瞧見了,會雲淡風輕地帶過。因為在受傷的當下,已經審慎的檢查、消毒、包紮過,知道怎麼受的傷,也知道以後怎麼盡量避免受到類似的傷,但可能他的小心翼翼在別人眼中盡是孤僻怪異。
傷口,除了造成身體上的損害,更多是心理層面的。但凡活著,就會受傷,受傷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必然。這樣的傷並不會讓人立即死去,而是形同註記,是無聲的吶喊,是傷口正告訴自己──我很難受,我必須重視我的感覺。
心病還須心藥醫。但心藥得和誰要呢?有的人的藥握在他人手上;有的人的藥繫在心愛的事物上;而大多數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就擁有這些藥。其實自己就擁有能讓心裡的傷口痊癒的力量。需要時間,但更需要的是和自己大量的對話,並溫柔對待自己。此刻的你在想什麼?能不能清楚表達想或不想,喜歡或不喜歡?就算無法準確表達,至少也不能說謊。明明不開心,卻強顏歡笑;明明不樂意,卻不敢說不。
一次的受傷透過反省得以茁壯,並提升心的韌度,而如果總是一而再地重複著相同的傷,其實這樣的人並不珍惜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選擇逐漸放棄自我意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其實自己有能力好好照顧這些傷口,接受曾經的傷疤,擁抱脆弱但同時無所畏懼的自己,或許在未來某天,有幸成為照亮別人的力量,在那之前,願你我的傷口足夠支撐起自己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