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災難傳播
專長
環境傳播
科學傳播
永續發展
循環型社會
學經歷
先後於國立中興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所取得環境工程學士、博士學位
曾任中國時報資深環境新聞記者中國時報教科文組主任、中國時報兼任主筆、中國時報系河川保護小組執行秘書、中華民國環境記者聯誼會第一、二、三、五、六、七、十屆會長
獲獎無數,1989年以「鎘米外流風波」獲得第四屆吳舜文新聞報導獎;1991年以「河川環境系列報導」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鉛污染系列報導」獲得第一屆馮林環保新聞優秀獎;1992年以「水的關懷」獲得第二屆馮林最佳環保新聞,並於同年獲得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1993年再以「炒作鎘污染土地」獲得第三屆馮林新聞優秀獎;1994年更獲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的第四屆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並前往美、日等國考察環境災難新聞報導三個月;1997年以「我愛河川」再次獲得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2001年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請,參與國際新世代領袖會議;2002年獲頒張思恆傑出新聞人員獎;榮登2009-2011世界名人錄媒體類
課程資訊
授課教師:呂理德教授
授課時數:每週上課2小時
授課學分:2學分
授課學年:99學年度第二學期
授課對象:大學部 (大氣科學系)
課程簡介
環境議題是一個重要議題,本課程目的是在培養學生傳播環境技能。自從全球暖化所帶來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地科學院學生們更需要了解災難傳播技藝,才能運用工具,正確迅速的傳播出去,以減少災害發生。保護地球環境已經成為地球村每一份子都無法推卸的責任,而地球只有一個,地球環境是屬於世世代代的,我們只不過是先向後代子孫借來用一下,必須完好如初的交到下一代子孫,地球又不會為自己說話,必須由我們來替她說話,否則世代公平使用地球環境的觀念,將會被我們這一代所摧毀,而這是學環境傳播另一個因素。
課程大綱
傳播概論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與環境災難
台灣百年天災史
88水災新聞傳播問題探討:電視新聞、報紙新聞、紀錄片、德先生與賽先生如何相處
災後重建:與水爭地、就地重建vs遷村
九二一重建之探討
災害心理學
環境災難傳播實務
評量方式
本課程除理論探討外,將進行實際科學傳播採訪寫作,以實務講解、討論、專題演講、報告與實作練習。這是一門持續發展中的課程,希望能逐漸的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模式。選修者必須能積極參與、動手以及能與人合作完成一些必要之作業與練習。形成性評量 (全勤者得免考期末考) 作業與心得報告 (佔60%) 期中與期末報告 (二次) (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