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 范紀德學長
2022.9.27
說到「天皇」,大家的腦海中會浮現甚麼畫面呢?是和藹慈祥的老爺爺?古老的血脈?還是兩年前剛開始使用的「令和」新年號?
這週我們邀請到了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的范紀德學長來和我們分享關於日本天皇與皇室的二三事,想知道更多關於日本天皇與皇室的秘密嗎?那就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天皇的稱呼
在現代,「日本的君主稱號叫天皇」是大多數人的基本認知,但你知道其實「天皇」這個稱號的歷史,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久嗎?
在一開始,日本的統治者被稱為「大王」或「大君」,到了約西元七世紀左右,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因崇尚道教信仰,以道教中的「天皇大帝」為本,首度使用了「天皇」這個稱號。
而八世紀制定的法典《大寶律令》中,則正式確立了天皇的尊號系統:以天皇生前的住處為諡號,例如「清和天皇」、「龜山天皇」等等。
但到了十世紀左右,第六十三代的冷泉天皇開始逐漸減少使用「天皇」的稱號,而第八十四代的順德天皇更是捨棄了「諡號+天皇」的稱呼方式,也正是在此時期,日本較少用「天皇」一詞稱呼日本的君主,反而更多是稱其為「帝」或「內裏」,而退位的天皇則常稱為「院」。
之後隨著外戚與諸侯崛起,天皇被架空,「天皇」一詞也慢慢消失在歷史上,直到十九世紀的光格天皇才重新採用「天皇」的稱呼。
天皇是「神」還是「人」?
現在在討論天皇時,通常會提到昭和天皇在二戰後發布《人間宣言》,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但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在昭和之前的明治、大正等天皇呢?
事實上,在明治維新後,「天皇是不是神」這個議題也有不同的解釋:在明治時代,日本政府引用日本神話的典故,強調天皇是天照大神(太陽神)的後裔,而到了大正時期,天皇則搖身一變成為了「統領日本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帶領著日本向前進,昭和時代就更有意思了:一開始的宣傳強調天皇是「現人神」,也就是「身為人類的神」,但隨著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這樣的概念也慢慢淡化。
那些自稱「天皇」的人們
有趣的是,隨著戰後的社會逐漸開放,在日本也出現了不少自稱天皇或認為自己是皇室後裔的人物:例如日本僧人熊澤寬道就自稱為流落在外的皇室後裔,甚至要求昭和天皇退位;鹿兒島的長濱豐彥則自稱是第八十一代安德天皇的後代。甚至有一位名叫璽光尊的護士,她自稱為「神聖天皇」,還命令天皇、皇族都要向她朝拜,最後她甚至成為了宗教團體的教主,還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皇室其實很辛苦
有趣的是,隨著戰後的社會逐漸開放,在日本也出現了不少自稱天皇或認為自己是皇室後裔的人物:例如日本僧人熊澤寬道就自稱為流落在外的皇室後裔,甚至要求昭和天皇退位;鹿兒島的長濱豐彥則自稱是第八十一代安德天皇的後代。甚至有一位名叫璽光尊的護士,她自稱為「神聖天皇」,還命令天皇、皇族都要向她朝拜,最後她甚至成為了宗教團體的教主,還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不被允許的選擇與自由~從悠仁親王的Nike事件談起
除了工作繁重外,身為天皇或皇室成員也比一般人少了許多自由和隱私,為了維持皇室的形象,皇室成員必須遵守各種瑣碎的規定,不能隨便發表意見,也不能自由選購想要的東西,甚至連學習、工作都不能自己決定。
近期日本王子悠仁親王的Nike事件也反映出了這樣的現象:悠仁親王是現任天皇的弟弟——文仁親王的兒子,也是現任天皇的姪子,最近剛升上高中的他,只因為穿著一件Nike的外套上學,便被抨擊他「不支持國貨」、「偏袒特定品牌」。
沒有皇室的台灣或許很難理解:一個高中生穿著Nike的外套,有甚麼好大驚小怪的?但只因為是王子,就必須因此承受輿論的攻擊,這是身為普通人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小結
這次的社課除了讓我們知道關於天皇和日本皇室的小知識外,也讓我們更了解身為天皇與皇室成員的處境,就像學長說的:「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樣的公眾人物?人都會有脾氣,如果公眾人物只能展現出特定的一面,這對他們的身心狀況真的好嗎?」
人都渴望完美,因為完美只是種理想,所以我們將對完美的想像投射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是偶像,也可能是喜歡的人。
日本天皇便是被如此包裝的存在:為了扮演好「日本國象徵」這個角色,天皇與皇族只能按照特定的規範來行動,不能有自己的意志。
但他們也是人,一樣有欲望和情緒,一樣會有愛情的煩惱(例如前陣子真子公主和小室圭一家的八點檔),這樣的拘束,是否也否定了他們「人性」的一面?這不只是關於日本皇室,也是我們看待公眾人物時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