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實習資訊站

校外實習課程的定義

為培養學生務實致用的觀念與能力並及早體驗職場工作,在學生修習專業課程至相當程度後,於在學期間由學校安排至系所相關領域之企業或機構實習,以增加其職場的適應力與競爭力。

校外實習類型

1.暑期課程

於暑期開設2學分以上之校外實習課程,且須在同一機構連續實習八 週,並不得低於320小時為原則(包括各系所定期返校之座談會或研習活動等)。

2.學期課程

開設9學分以上,至少為期四.五個月之校外實習課程,修讀實習課程期間,除依各系所訂定定期返校之座談會或研習活動等外,學生應全職於實習機構實習。

3.學年課程

開設18學分以上,至少為期九個月之校外實習課程,修讀實習課程期間,除依各系所訂定定期返校之座談會或研習活動等外,學生應全職於實習機構實習。

4.海外實習課程

需具備下列 3 要件:(1)以於學期、學年開設之課程為限。(2)實習地點為大陸地區以外之境外地區,或於國際海域航行之大型商船,且以臺商所設海外先進或具發展潛力企業和機構(包括分公司)為優先。(3)參與學生應通過各系所規定之專業及語言能力條件。

校外實習的目的與效益

(一) 對學生而言

1.目的:

(1)理論與實務結合

學校課堂上所教授課程與職場實作有所落差,導致學生畢業後無法順利投入職場工作,因此在經濟效益上無法達到最佳成本,故使學生親自參與實習以了解職場環境,習得實務經驗,使得理論與實務得以相互驗證相互配合,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最佳效果。

(2)增進就業機會

學生參與校外實習時,企業便能於學生實習期間看出其工作態度,職業道德與專業知識,若表現良好則將增加企業於學生畢業後繼續留用單位服務之機會。

2.效益:

有以下五項:

(1)縮短步入職場所需摸索時間。

(2)累積職場經驗。

(3)藉由工作試探,探索未來職涯的發展方向。

(4)提早了解自己的優劣勢及欠缺的能力,並補充、學習不足以養成就業能力。

(5)職場倫理及態度的養成。

(二) 對家長而言

1.目的:

下一代受教育不再只是拿到一只文憑,同時是在為就業目標做準備,為將來鋪路。

2.效益:

(1)下一代享有安全實習機構環境:實習機構將由學校過濾審核,免去孩子於不安全及不健全的環境下學習,孩子學習得開心家長才能放心。

(2)下一代能從校外實習課程中,習得職場倫理及應對進退的正確態度。

(3)經過職場的洗禮,下一代的想法更臻成熟,亦更能體會父母工作的辛勞。

(4)多一份工作經驗、少一份擔心: 讓下一代們能夠提早接觸社會,多了工作經驗在往後找工作時較同儕有競爭優勢。

(5)學習保護自己、家長安心:下一代在企業實習過程中不只學到技能與知識,在未來尋找新工作可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受騙。

(三) 對學校而言

1.目的:

(1)節省成本:由於學校經費有限無法購買昂貴設備使得學生進入企業後在實作方面有落差,因此可藉由校外實習取得真正實務經驗,如此學術單位無須再花龐大經費購買昂貴實習設備,此外,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習使得學生能夠理論與實作並進,趁此機會提升學習效果以利培育出更多之社會精英,在經濟上有其莫大效益。

(2)調整教學軌道與實務相輔相成:學校之教學方針應與企業之研發動向平行,並配合當前產業界需求調整實務專業知識教學。藉由校外實習管道,學校將增加與企業交流之機會,了解企業需求與環境進而調整實務教學內容與品質。

2.效益:

(1)增進產學合作機會:藉由校外實習管道,學校將增加與企業交流聯繫之機會,進而提升產學合作機會。

(2)吸取業界新知,適時掌握產業脈動:隨時了解業界現況,以利校方適時地修改教學方針提高教學效果,以期日後學習方向更具適域性。

(3)建立學校特色,提升學校在產業界的地位: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而成為企業選用人才的主要選擇。

(四) 對產業而言 

1.目的:

(1)共享教育資源與責任:在學生畢業前接觸培訓所需人才,吸引優秀學生投入產業界。除此之外,學生專業技能及工作態度之養成,有賴於企業共同教育與輔導,減少課堂知識與實務操作之落差,助於縮短學生畢業後投入產業之適應期,提升企業競爭力。

(2)降低訓練成本:學生至企業實習期間,企業給予學生技能上的指導,使其畢業後即可被企業留用。可減少畢業生進入職場不適應而浪費初期訓練的成本,並提升就業力。

2.效益:

(1)提早儲備業界所需之專業人才:企業及早培訓業界所需專業人才,減少人員的培訓成本及尋找人才的時間。

(2)透過產學合作,創造雙贏:藉由實習,學校能了解產業界的人力需求與應用技術,進而結合產業界的實務需求;使學校龐大的研發人力與能量,亦將成為產業界技術研發的堅實後盾; 並讓產業界的需求、經驗回饋成為教學的動力與發展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