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
導演 王墨林
小劇場對我來講不只是一個劇場而已,它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性的產物,更是一個人跟人發生關係的場域,對我而言是有吸引力的,不只跟我本身的存在,還有我對人的關心、對人的觀察,或想要更深入做出探討時,小劇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領域,可以說我在小劇場關心的是自己在想什麼?或進一步對我的生命或者他人的生命狀態,想要做的是一種探索、或者作為一個溝通路徑,都可以讓我在小劇場裡面找到。
當我閱讀了佐野洋子寫她自己的故事《靜子》,覺得自己很喜歡這個作品,她跟她母親的關係,通過了她的文字敘述直接抓住我的注意力。如她書裡面所表達的,對母親的不滿,和對母親的仇恨,或對母親的一種輕視等等。令我感受到她跟母親之間有個東西沒解決,逼著她在這本那麼厚的一本書裡面,一直在寫母親,他沒有寫別人,一直面對母親,鉅細靡遺地在寫母親跟她之間關係的翻騰,整本書可以說是兩人一種鬥爭的過程。
之後我們在2O22一年之間,大約每隔一個月就會在「窮劇場」相聚一兩次,從討論母系社會發展出的母系文化談起,後來人類文明通過父系文化又把這種母系文化壓制下來,人類變成全然的父系文化。有人說古希臘就是在這個父系與母系交會的時代產生出他們的神話,所以才有像《米蒂亞》、《伊迪帕斯》等等的史詩悲劇,可看出父系逐漸壓制母系,而母系作出最後的反抗,這些都變成古希臘神話。
我之前在《母親.李爾王》,就把這樣一個母系文化作為一種神話來處理,然後現在《母親》也是這樣思考劇中的母女。我不以寫實的方式呈現,而幾乎是用一種神話的超現實方式在表現母女關係。演出中瀰散著物件的象徵符號,大都以血的意象更指涉出女性生命史與肉体關係的隱喩。
劇組邀請了周伶芝來書寫劇本,她的文字常常會踰越現實世界,進入另一個不可用語言指涉意義的超現實世界。所以在她劇本裡面呈現的語言,都是飽滿的意象,這些語言拆解了語言本身應具的意義,每一句話的意義全部都被拆掉之後卻編織成一種優美的聲音節奏。
我們通過多次的討論,這個故事慢慢演化成了在兩個女性之間,從各自在語言的誤讀與解構,進而偷渡轉化為一種身體變形的戲劇型態,企圖能達到以非寫實作為一種神話隱喻,或者以超現實所充滿各式象徵符號,呈現一場只有在小劇場才能實現的一種實驗性強烈的演出,表現了母與女兩個人之間又愛又恨,有時非常親密,似乎如戀人互動,有時又十分絕對冷酷的肅殺。
我的戲一直在面對女性作為我對世界的探索,因為女性跟男性是非常不一樣的生物,我是深恐男人把人的定義放在女人身上,就如同現在整個父系文化用男性所掌握的話語權來解釋女性一樣,卻常常流露跟男性權力的關係。
然而,當母系文化慢慢消失之後,女性在她們生命史,還殘餘了怎樣的話語來作為表述自己的方法呢?尤其對劇中兩位演員,尹真與奇殷要表現在這樣空盪歷史中的生命情境,於演員是不能逃避的重大考驗。
但作為導演,我慶幸能跟這兩位好演員合作,有這個機緣讓我特別珍惜。好演員對導演來說,跟他們一起工作的過程之中,更能體會到導演與編劇若呈現的是一個平面式的想像時,演員的身體則像幾何線條,拉出了不斷變化的點線面,於是讓我們在劇場看到了一個深邃幽黯的平面世界。
編劇 周伶芝
劇場於我而言,如同守夜人,在孤獨黑夜裡,聽到荒漠上遙遠迴盪的聲音,越是聽不清楚、不知道聽到什麼,越是奮力地留神聆聽。在已失去夜晚的今日,聆聽被遺忘、漸遠的聲音,賦予這些聲音具體、肉身化的可能。
這一文本從《靜子》出發,儘管有些意象或話語仍出自佐野洋子的描述,但是基於殖民地的歷史和負罪,已走向完全不同的意義。相較於佐野洋子一家於戰後回到「母國」的失落,劇中的母女則是基於不斷受到記憶竄改,受困的漂泊感,國族、血統更像是剝奪的詛咒。這已非改編,而是我做為讀者的再創作對話。
文本因此思考的是倖存者、失語者的語言,以及語言本身邊界化的可能,讓身體和潛意識有機會進行顛覆。記憶本是潛行、破碎,在零碎中重組,始終都是雙重且矛盾的恍惚。那麼劇中的倖存者也在直面接納其自身和歷史的傷,想愛而不知愛為何,極度渴望卻失去愛的能力。
然而,母女從虛無的悲傷和錯亂的幻夢中,再次靠近那遭遲滯、排擠的時間,在現實之外的時間。以語言和脆弱做為憑據,成為穿越與神秘的生產者,在破碎的傷體裡召魂,再次體驗語言的結巴、出生的困難,表達生命和死亡的精神與意志,我們是否可能書寫當代的神話。
窮劇場團長 高俊耀
每場戲的籌備、排練到演出,彷彿一場輪迴,總得歷經愛與痛的洗禮,總得午夜俯首勘問,劇場是基於甚麼而存在,繼續存在,作品撐開的明與暗,問與答。爬梳下前世今生,合作畢竟不是空穴來風,湊合成事。2013年起,尹真與我分別參與了身體氣象館製作,王墨林導演的《安蒂岡妮》與《長夜漫漫路迢迢》等跨國合作演出,兩部舞台的核心立著革命女性與作家內心繚繞不去的崩壞母親。其後,窮劇場便與身體氣象館、韓國SHIIM劇團聯合製作《脫北者》,台北試演後前往釜山、首爾巡演,女子召喚歷史噤聲的幽魂,在東北亞與東南亞迴盪。
再來,就是2020年,尹真與奇殷分別委請大墨執導獨角戲,促成「王墨林.莎士比亞戲劇單人表演系列」──《母親.李爾王》與《王子.哈姆雷特》。冷戰分斷、國家暴力、母系神話、人倫糾結、記憶抵抗、精神創傷等,同樣的母題在不同製作當中流轉變換,以不同面貌在暗黑中閃現疊疊重影。2023年的當刻,窮劇場很榮幸能與王墨林導演促成全新製作《母親》,並邀請到近年與窮劇場互動頻密的周伶芝藝術家編寫劇本,以溢出言語的邊界來鋪敘女性肉體與歷史暗影搏鬥的生命狀態。去年,尹真與我分別以不同作品參與由周伶芝與汪俊彥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檔案文獻的閱讀、挪移,及回訪和探問作品系譜的文化語境,來打開和辯證兩廳院在臺灣歷史的問題意識。我們很幸運,在劇場的這條路上能有這樣的友伴,相互支持、互相切磋。
在此,深深感激每位在此製作默默付出與參與的夥伴們,讓我們寄盼為小劇場的藝術美學表現劃下一道幽微而深邃的筆墨,讓我們共同並不迴避地凝視晦澀的前方,以火炬映照人間艱鉅的承擔。
導演
1949年出生於台灣台南。台灣小劇場實踐者暨評論家。1991年創立跨文化/跨領域非主流藝術團體「身體氣象館」,並以「身體論」貫串其後策展、導演、論述等工作,2005-2008年擔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
近期編導戲劇作品:《脫北者》(Playground Shiim劇團+窮劇團,2017釜山/Playground Shiim劇團+窮劇團+身體氣象館2018首爾);《父親.李爾王》(Playground Shiim劇團,2018-2019釜山);《雙姝怨》(人力飛行劇團,2019);《母親・李爾王》(身體氣象館、窮劇場,2020);《王子・哈姆雷特(身體氣象館、人力飛行劇團,2020)》等。 著有《台灣身體論》等書。
副導演
窮劇場藝術總監。當代劇場導演、編劇、演員。ACC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
因文學而劇場,在劇場以獨特的鏡頭美學意識來調度舞台,深耕審美思辯。作品擅長以複聲語境流動敘事,探問晚期資本主義的主體建構,和歷經殖民歷史的華人離散及身分認同。曾獲台灣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首屆台北藝穗節明日之星大獎等殊榮。
編劇
藝評、策展、劇場構作、文字工作者、創作美學相關課程講師等。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講座與工作坊規劃。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表演藝術創作、團隊和場館之研究計畫。
演員
窮劇場藝術總監,高雄鳳山人。長期關注聆聽審美之中所折射之歷史處境與政治狀態,創作《懶繡停針》、《忘身志》等,開辦「戀愛聲音學」,並同步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授「聲音專題」。曾任《破週報》記者。2003年起,數載隨學於陳偉誠先生,領受學習之道。2007年,入江之翠劇場攻唱曲、二弦、鑼仔拍及梨園科步,隨團赴法國、菲律賓等地演出。2014年,與高俊耀建立窮劇場,創作與講學並進,共同主持「表演者的日常習作」與「自由的表演者」系列訓練。2016年,獲ACC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赴印尼中爪哇、韓國首爾進修傳統樂舞。受周逸昌先生啓蒙,潛心摸索脫胎於傳統戲樂之身度、聲法、氣韻,建立制意於靜的表演論。參與出演王墨林導演「東亞三部曲」:《安蒂岡妮》、《脫北者》、《雙姝怨》,2021年合作《母親.李爾王》莎劇單人表演。
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表演。戲劇作品多與黎煥雄、王墨林、徐堰鈴、黃鼎云合作;2013年開始,陸續和當代藝術家王俊傑、郭俞平、歐秀詒、周曼農,以及世紀當代舞團、賴翠霜創舞劇場、周書毅、蘇品文⋯⋯等人進行跨領域合作,開啟了對於表演路徑及形式的多元想像。
舞台製作
業餘舞台製作,與導演王墨林為長期合作夥伴,近期參與作品:2020 臺東藝穗節《許生的夜》、2021 莎士比亞戲劇單人表演系列《母親·李爾王》、2021 聚合舞Polymer DMT《Home away from home》、2021 臺南藝術節《小人國》。
音樂設計
劇場、影像聲音工作者。曾參與窮劇場《懶惰》、《親密》、《紅樓夢續》、《大世界娛樂場 II》、《大世界娛樂場 III 白晝白夜》等製作。近期參與製作《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展覽聲音設計、《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 演出。
燈光設計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現為 僻室HousePeace 團員。
2017年曾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展競賽,燈光設計新銳組銅獎,近期燈光設計作品有:2022 周曼農 《偵探學》、僻室《半金屬》、狠劇場《霧中·凝視》等,其中身體氣象館x窮劇場《母親.李爾王》、身體氣象館X人力飛行劇團《王子.哈姆雷特》,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皆入圍台新藝術獎決選。
此外也同時於其他領域創作,作品包含 2022月津港燈節 吳峽寧X邱俊霖《風景》、臺中歌劇院 2020新藝計畫《包在我身上》、Onfoto《與生俱來的場域》聯展@溼地、僻室HousePeace《熒惑蟲計畫》@當代文化實驗場 展出。
影像設計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影組、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班。曾任牯嶺街小劇場專案執行、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編輯、空總文化實驗室籌備小組、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企劃組、發展組專員。合作範圍包含表演藝術、電影、當代藝術與建築領域。
電影短片《未竟之地》(Red Spider Lily)曾入圍第38屆金穗獎、2016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近年創作方向結合電影與劇場形式,如2022臺北藝術節《波光閃閃的房間》影像導演、2021莎士比亞單人戲劇表演《母親.李爾王》影像設計、「台北藝術節」《S.H.E O.S》影像導演、2017國家兩廳院2017 女節—「意」之章《化物氏》影像創作等。
演職人員名單
導 演|王墨林
副 導 演|高俊耀
劇 本|周伶芝
演 員|鄭尹真、楊奇殷
舞台監督|張以沁
舞台製作|許宗仁
音樂設計|林育德
燈光設計|吳峽寧
影像設計|楊凱婷
主視覺設計|蕭羊希
攝 影|許 斌
製 作 人|張麗珍
票務行銷|吳婉鈴
排練助理|李鈺婷
後台執行|郭家妤
技術執行|劉柏漢、葉佳文、莊衿葳、韓謹竹、牟若婷、郭祐維、王永宏
錄影紀錄|穀雨展演協創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感謝
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
大田出版、新潮社Tatsuya Kimura、羅皓名、僻室HousePeace
王詩琪、王永宏、何亞軒、吳書吟、粘馨予、郭學勻、韓謹竹、羅婉瑜、彭珮瑄
特別感謝
株式会社ジロチョー
劇本中兩段引用文字出自如下:
一、
「朋友的船,正朝著目的地,駛向遠方。季風啊!請小心地吹⋯⋯」
《椰子的葉蔭》,作者:川上瀧彌,譯者:蔡思薇,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二、
「踏著地,握緊拳頭,
晃動著身體
變黑而笨重的你寂寞地
佇立在那漫無目標的地形邊陲」
〈孤魂〉詩作片段,作者:吳坤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