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綾 藝術治療師 ● 撰寫
自己隨意的塗鴉、畫著色本、到美術教室學畫畫或者自發性地從事藝術創作,這些行為都屬於藝術治療嗎?藝術治療到底在做些什麼還有它真的有治療效果嗎?不會畫畫的人要怎麼接受藝術治療?藝術治療應該只適用在小孩身上吧?!我想這些應該是很多人聽到「藝術治療」這個詞彙時心裡會冒出的迷思和疑問吧!
簡單來說,藝術治療是藝術和心理兩個領域的結合,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協會(2017)的定義:「藝術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透過藝術創作的創作過程、心理學理論的應用及心理治療中的醫病關係來促進及提升個人、家庭和社區的心理、生理與情緒的健康。」經由專業藝術治療師提供一個安全而無威脅的治療環境,藝術治療使個人能透過口語及非口語的表達性藝術創作經驗幫助其改善認知和感覺運動功能、培養自尊和自我覺察、增進情緒恢復能力、促進洞察力、發展社交技巧、減少和解決衝突與痛苦,以及促進自我的成長。
在藝術治療的領域中有兩個主要的學派:一是Margaret Naumburg的「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此學派借用許多精神分析的技巧,著重在對藝術作品的詮釋與探討,Naumburg認為藝術作品的表現是一種未經察覺而從潛意識流露出來的象徵性符號,透過對作品做自由聯想式的解析,才能真正幫助當事人解讀其所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並從而幫助個體維持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和諧,使人格獲得重整;二是Edith Kramer的「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此學派認為藝術治療的療癒潛能就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並強調在此經驗中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昇華作用〈sublimation〉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藝術創作是一種自發與自控行為,當個案能全身心的投入藝術創作並成功的完成作品,其情緒便能得以緩和並能給個案帶來人格的改變和療育的效果。
藝術治療因為具有非語言溝通的特點,治療的對象較一般心理治療廣,舉凡智能障礙、幼兒、喪失語言功能者、慢性病患、老人和癌末病患等均能接受藝術治療,也因此藝術治療師在提供藝術治療的服務時需因時、因地、因人而彈性運用不同的治療理論、藝術媒材和治療療程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其實,不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治療師必須先與個案先建立一個互信、安全且穩固的治療關係,那麼其後的治療才能事半功倍。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存在威脅性,個案才比較能降低防衛心理並投入藝術的創作,且能更好的表達其意念和情感。
p.s. 根據不同的個案和治療目標,需要的藝術媒材〈彩色筆、鉛筆、蠟筆、水彩、壓克力顏料等等〉也會有所不同,形式可能是塗鴉創作、黏土雕塑、雜誌拼貼、甚至和遊戲結合,這些媒材在治療過程中都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對個案也可能象徵著某種情感和記憶。
*本文所有照片均為本人於藝術治療課程中所做之創作,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複製等。
*引用本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