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成大建築系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建築與影像工作營系列延續2008年在成大舉辦之後,陸續在其他國家學校舉辦,已經成功地在幾個學校建築系之間形成一個網絡,包括曼谷Chulalongkorn大學、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紐約Syracuse大學、香港的珠海學院建築系、以及我們成大建築系。更促成了泰國、台灣、香港之間的交換學生、實質國際交流、紐約的展覽活動等等。此次工作營要介入真實高雄港場域,與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合作,邀請美國Parsons設計學校建成環境學院院長Brian McGrath教授主導,與幾位基隆、台北、高雄實務界優秀建築師合作,實驗讓工作營不只是一個建築設計的工具,更成為容納更多不同領域、設計面向與思考交流的平台,共同思考高雄港如何從實質的港口機器,成為後工業高雄都市轉化下更具文化與社交的風景。
日治時期濱海鐵路線串聯的漁港、漁市場、商港與新市鎮,哈瑪星位處水陸交通樞紐是高雄港現代化的起源地,歷史與空間變遷讓逐漸沒落的地區轉型逐漸成為高雄市重要觀光旅遊重點。原本封閉與都市斷開的區域,翻轉為複合開放與都市公共性結合,許多都市與建築相關的課題能夠以設計的觀點被揭露與討論。
第一階段 探討「Digital Modelling都市建構」以Archaeologies/ Genealogies 都市考古學/系譜學的研究,進行一系列對台灣海岸線、港口的譜記與繪圖研究,從自然地景、工業、到後工業三個時期所涵括的自然‘機器’natural machine、工業港口‘機器’industrial machine、抽象‘機器’abstract machine三種德勒茲所論述的機器關係所形成的層疊。
第二階段 探討「Cinemetrics影像度量」為媒介結合建築、人類學、與電影影像等設計工具,融合哲學家德勒茲的影像哲學與Schizoanalyses分裂式分析為理論基礎,教導學生如何以影像作為工具來理解並擷取身體的感知運動基制、與周遭環境多元深入的互動關係,以電影導演般的方式重新來詮釋都市中動態的物質流變,來探索、思考以及再現空間為一種充滿各種感知與運動關係的流變場域與濃縮而成的幾種Urban/Machinic Scenes都市性具有文化社交感知的‘機器’風景。
第三階段 回應基地上某些特定感知-運動的風景,進一步提出新的港口設計提案,對港口所扮演的角色提問。創新的設計提案要與身體的感知、公私領域、社交的議題互動來創造新的都市門面。結合各領域專家與公部門的真實參與,學生分組透過在影像、建築與都市設計、可能的裝置之間不斷來回的過程,來探索高雄市都市擴張下特定的、非制式的可能樣貌。
工作營主持老師為 Brian McGrath,他目前是美國帕森斯設計學校建成環境/建築學院的院長Dean of the School of Constructed Environments,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以Cinemetrics: Architectural Drawing Today 一書開始提倡在數位工具典範移轉的時代,以影像作為度量身體感知運動的媒介,介入與挑戰了後現代與當代建築再現的急迫課題。另外我們也邀請香港珠海建築系主任珠海山教授,他也是影像與建築專家,曾經多次主持電影與建築研討會、開授相關課程,他也帶來一位香港助教參與。其他工作營老師包括幾位年輕建築師、Brian老師之前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以及成大建築系上老師等:董珍生、Dylan Kuo郭秉煒、林宛蓁、辜達齊、龔柏閔、余思安、楊翰霖與成大建築系薛丞倫老師共十位指導老師。
Social Machine
朱海山/ 董珍生/ 郭秉煒
陳飛帆/ 趙章閎/ 方懿婷/ 林品樺
周依/ 陳心平/ 謝宜臻
王祺仁/ 湯若綺/ 鄭書懷
Industrial Machine
林宛蓁/ 辜達齊/ 劉頌銘
林伊柔/ 林譽珊/ 林恩生
劉瑞麟/ 郝悅穎/ 黃燕怡/ 徐安
曾郁惠/ 羅傑夫/ 林鼎益
Nature Machine
龔柏閔/ 俞思安/ 楊翰霖
洪伯毅/ 朱弘煜/ 劉宸瑋
呂 文/ 鄭宇珺/ 吳冠儀/ 李銘倫
依照海岸線、港口區域、到建築等空間尺度,與歷史變遷的時間軸製成圖表,種種非形象式的,移動與時間的拓譜,在不同尺度下揭露出港口、海岸線、與都市內含的多組關係,來探討港口相關元素如何隨時間轉變周邊環境、鄰里、重要機構與公共空間之間的流動。分析德勒茲所論述的機器關係的層疊:‘自然機器’natural machine、‘工業港口機器’industrial machine、‘抽象機器’abstract machine三個層疊中不同時間的蹤跡與模式、以及通過基地各種不同的流動,用圖示、3D等,來量度臺灣從福爾摩沙的村落到巨大都會區帶形成的轉變。
拍攝影片作為一種都市與建築繪圖來進行來進行影像度量的操作,以攝影式的度量,擷取紀錄各種高雄港基地中空間與身體關係的各種面向,在全球化、消費主義主導的大尺度都市涵構下,練習發掘蘊涵在每天例行生活中,可以反應對都市本質理解的各種細微的關係,讓都市尺度的設計從身體可及、可知覺到的各種感知運動系統來塑造與生成,真實面對與落實到我們週遭生活環境之中,在都市與建築設計上創造新的關係。找尋什麼是真實的景緻,讓建築與都市設計得以對於身體的感知、動作更加敏感、有人性、更有韌性、永續地創造新的可能。
2-1. Ozu/ Godard/ Cassavetes拍攝手法
參考文藝復興藝術家Dürer創造的單一視點的透視圖機器,Ozu式拍攝允許學生同時從三種正交角度、遠中近不同距離來拍攝、擷取都市中的場景與事件。Godard式拍攝要能夠以滑軌、左右或上下搖擺的方式紀錄影像。Cassevetes的手持攝影機創造了自由切入空間的機會,不斷的等待與追隨來拍攝的方式可以延伸我們對都市的感知並探索空間的其他可能。
2-2. Schizoanalyses分析繪圖
透過社會、文化、政治、藝術、科學等涵構的分裂式分析/ 創造新連結、運用時間地理學的拓譜技巧,導演運鏡手法的身體與攝影機移動框景下空間與時間的拓譜、以及藉由異常畸形/ 非線性的時間或運動影像,來發現新的關係並且呼應基地上動態的分裂式都市經驗,探索挑戰傳統設計master plan的單一的主題性與真實性。
3-1. 都市/建築設計原型prototype來回應特定/關鍵的感知運動。
3-2. 可以再介入基地的微型的裝置。
完整的設計簡報、對於新的港口設計提案、加上運用適當媒材生產出的新感知擷取裝置。除了針對基地的拍攝、與分析繪圖之外,透過影片中最關鍵、代表性的某些感知運動來探索、思考以及再現高雄港基地為一種充滿各種關係的場域,並回應提出新的裝置與設計提案。
點擊連結
南宋葉肖嚴(約西元1000年)畫的西湖十景圖冊可以作為範例來探討大尺度的都市設計與身體的關係。十景包括: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麴院風荷、兩峰插雲、雷峰落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鐘、斷橋殘雪。西湖的經典與真實性,必須以身體的感知與時間空間互動(作為一種柏格森式貫注的迴圈attentive circuit):對特定季節、或某個季節中的特定時刻、不同尺度、距離、高度、視角的生態與景觀,反覆經驗、強化放大所體會的精華、感受之間動態的變化、呼應記憶中的不同印象。在單一幅圖本身,或跨圖幅之間的動態,與大尺度到微小細節之間的呼吸生息,互相呼應關連,也藴涵生命、歲月、美的哲理。而十景圖冊中不預設、開放式地安排十景的順序,也促進記憶中遊歷經驗,與圖之間多重的閱讀。如同具有複雜的電影效果,它是一套繪圖系統小心地框取西湖動態整體中的片刻,十個似乎是靜止的影像切片,卻內含了多種不均勻的時間尺度,有的畫面融合畫家數年或數季所見的景緻,有的水墨暈染擷取景致變幻的瞬息,有時又表現運筆順序與轉折的趣味,運用了多種環境與畫家在當下、記憶、或想像的時間尺度。
而清代「臺灣府志」以文字記載臺灣八景: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斐亭聽濤、澄台觀海… 等描述了包含大多以台南為主珍貴的景緻,透過對於台南的微氣候、生態景觀、人文、產業、活動事件,增強放大在特定時空條件下萃取的體驗、感受。這是鮮明的例證與典範,來體認都市設計作為一種結合各種感官與知覺,對於都市生態系統的關注與互動。不將城市視為一種固定的實質物件,而是一種流體般的感覺-動作、充滿關係的場域,在人們感覺-動作系統有機延伸形成的都市内,來理解各種面向與關係。
工作營以古代文人對於珍貴景緻描述所蘊涵的生活、文化與社會深刻的風景作為啟發,來重新發掘哈瑪星的經典與真實性。哈瑪星在日治時期有濱海鐵路線串聯起漁港、漁市場、商港與新市鎮,位處水陸交通樞紐是高雄現代化的起源地,歷史與空間變遷讓逐漸沒落的地區轉型逐漸成為高雄市重要觀光旅遊重點。原本封閉與都市斷開的區域,開始翻轉為複合開放與都市公共性結合的各種新空間。透過工作營三個階段來介入,從空間流變的分析,到基地影像的拍攝,到設計裝置的實作,國內外老師分別帶領八組學生,專注多種身體的感知與時間空間的互動,對於哈瑪星的微氣候、生態景觀、人文、產業、活動事件、與空間變遷下萃取的體驗及感受都能深入探討、增強或放大。這是鮮明的例證與典範,來體認都市設計作為一種結合各種感官與知覺,對於都市生態系統的關注與互動。城市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物件,而是一種流體般充滿關係互動的場域。
八景框取哈瑪星動態、有機整體中的片刻,開放式地安排如同電影蒙太奇效果,也促進記憶中遊歷經驗,與風景之間多種想像的閱讀。八景也發掘蘊涵在哈瑪星每天例行生活中,可以反應對都市本質理解的各種細微的關係,讓都市尺度的設計從身體可及、可知覺到的各種感知運動系統來塑造與生成,才能落實到我們週遭生活環境之中,對特定季節、或特定時刻、不同距離、高度、視角的生態與景觀,經由影像與設計工具來強化放大所體會的精華、所感受細微動態的變化、以及呼應記憶中的印象,進而在都市與建築設計上,可以發掘產生新的感動。
學生分為八組進行,工作過程、分享與成果評圖都在建築系的設計教室、Chub周邊空間,以特定導演手法來探索、指認以及呈現出在實質生活作息/都市現代化的辯證下,對台灣都市與生態上的進一步的認知,進而影響我們在如何在都市中生活與運動其中,與對環境設計時的思考:
第三景“Social Machine X / Cassavetes”
第五景“Industrial Machine X Godard”
第六景“Industrial Machine X Cassavetes”
第八景“Natural Machine X Cassavetes”
並且在校園內八個不同基地上,找尋與哈瑪星基地上所發掘的景致有聯想、對話關係的八組’非基地nonsite’,來將在基地上所拍攝剪輯的影片、先前的課題討論與mapping、身體介入的經驗等等,透過1:1空間裝置或某種機器,再現、展示、演出種種深刻的身體感知並創造進一步運動、與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