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讓光灑落日光小林,從文化復興到產業永續
讓光灑落日光小林,從文化復興到產業永續
受訪者|專案管理人 王民亮
文 字|莊淳閔
大滿舞團與大滿釀 看見文化尋根的力量
莫拉克風災過後,日光小林的重建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遷移,更是從族群文化、經濟及生活上的多方面重啟,其中,「大滿舞團」的存在至關重要,不光是將大武壠古謠、傳統舞蹈等文化元素帶進人們視野,也使其重新回到居民的生活中。「我們每週一天固定練習,也會到小學裡面去帶小朋友,然後他們長大之後,或許也會加入舞團。」專案管理人王民亮說道,舞團成員老少皆有,與日常緊密連結,透過一次次應邀表演或自辦的巡迴演出,既用以保存歷史文化、也成為對外訴說與傳遞的重要窗口。
與之相似的,還有近年協會正積極尋回的「大滿釀」,這種在祭儀禮俗時需要用到的酒釀,因酵母配方的失傳,已許久不再出現,為了找回族群的重要記憶,協會團隊積極拜訪同樣來自大武壠族文化體系、與小林村有著婚嫁親緣關係的金興社區,在耆老們的帶領下,於遠離原生地的環境中,尋找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傳統植物,雞母株、大風草、七里香等……,終於成功採集九種傳統植物,復刻出大滿釀的滋味。而協會也預計將其開發為酒釀DIY課程,讓遊客能親自觸摸、品嘗到其中的傳統意涵。
大滿舞團演出
立足傳統邁向創新 探索綠色產業模式
現已執行多元培力就業計畫多年的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其實已發展出許多成熟、豐富的特色產品與遊程組合,皆具整合於大武壠產銷中心與社區活動中心裡,可配合旅客需求,進行客製化的設計與服務。像是善用當地食材的薑黃臭豆腐、梅醬雞排等風味美食;藉由田調保存下來的工藝技術,漁獵器具「魚笱」製作、十字繡、藤環與花環DIY等;以及結合兩者,深受親子旅客歡迎的柴燒年糕與年糕風車酥體驗,都是在文化尋根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創意發想而來,也為社區的經濟自立提供更多支持與依託。
為了打造更穩定的組織與商業系統,協會也在這兩年成立以年輕成員為主的合作社,並嘗試探索更不一樣的產業模式,例如低碳型社區農場建置的可能性。王民亮分享,這種兼具生產與教育性質的農場,是一種新的世界趨勢,也是社區產業邁向永續的另一種方向,如果能打造一個可供應在地需求的永續型農場,不僅能減少食材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與在地風味餐相輔相成,也能配合規劃相關環境教育遊程,甚至進一步與學校合作,成為孩子們的教育基地,讓新生的力量,帶著日光小林在重生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為穩健。
結合大武攏傳統文化「十字繡」木尺
傳統技藝「魚筌」的傳承與延續
美味的傳統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