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
戴上花環,走訪卑南十部落的文化體驗之旅
戴上花環,走訪卑南十部落的文化體驗之旅
受訪者|總幹事 陳昱均
文 字|羽弦
石生?竹生?認識臺東的卑南族
人,從何而來?每個族群都有各自的起源傳說,從尚無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口耳相傳至今的神話,那是深埋在體內的文化DNA。而居住在臺東縣臺東市及卑南鄉的卑南族,則有「石生」和「竹生」兩大傳說系統,甚至提及大洪水和阿美族的起源神話。經歷時代變遷,目前卑南族主要分為八社十部落,包括:龍過脈(Dandanaw)、初鹿(Ulivelivek)、阿里擺(Alripay)、下賓朗(Pinaski)、南王(Puyuma)、寶桑(Papulu)、泰安(Damalagaw)、利嘉(Likavung)、建和(Kasavakan)、知本(Katratripul)等部落。
2012年「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簡稱卑促會)成立,由十個部落的代表擔任理監事,共同推動族群事務,並籌備設立「Pinuyumayan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開設有關卑南族語言、音樂、舞蹈、工藝、倫理規範、傳統生活技能等課程。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學習之旅
花環部落學校的位置座落於卑南鄉,原本賓朗國小美農分校的校址,該分校於1993年裁撤,但留下寬闊的空間。卑促會的陳昱均總幹事說道:「我們與縣府承租這個基地,距離卑南族各個部落大約不超過30分鐘的車程。原本的教室經過修繕,可以作為DIY體驗活動的空間,我們也整理出幾間通鋪宿舍。另外後面還有一片樹林和空地可供露營、進行戶外活動,要舉辦營火晚會也可以。」
近年來,卑促會多以營隊活動的方式,帶學生們體驗卑南族的生活與文化,在今年度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中,更加入休閒旅遊產業的計畫。以花環部落學校為基地,針對不同需求的團客,可安排兩天一夜、三天兩夜的客製遊程。活動從卑南族的祈福歡迎儀式揭開序幕,親手製作象徵團結的花環、認識傳統服飾、卑南語的差異,接著帶領遊客導覽各個部落,由該部落的族人親自講解他們的神話傳說;午餐及晚餐則享用卑南族的傳統食材,如野菜、竹筒飯、阿粨等特色風味餐,令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把傳統經過一些調整,讓現代人比較能夠接受。」陳總幹事說:「若他們希望體驗更深度的遊程,我們也會跟部落合作,帶他們體驗設陷阱、狩獵,甚至安排參與歲時祭儀,藉此機會瞭解有哪些禁忌。」唯有瞭解彼此的文化差異,才能互相尊重。
樹皮筆記本DIY
楓樹林
傳統花環編織
學校的正門口
dalan(路),要繼續走下去
華人的農曆春節期間,也是「卑南族聯合年祭」舉辦的日子。每兩年舉辦一次,由卑南族各部落輪流舉辦,藉此凝聚族群的向心力。部落的青年們會穿上傳統服飾,依指定路線向其他部落報訊,邀請參加這個年度盛事。既是年祭,也是年聚。未來,協會將持續與在地文創工作室或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發更多元的特色商品及遊程,在花環部落學校中建構專屬的卑南選物店,以及提供餐點飲品的花環福利社,讓大家認識更豐富的卑南族。
花環學校的美麗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