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走入濕地,探索生態永續的可能性
走入濕地,探索生態永續的可能性
受訪者|秘書長 鄭仲傑
文 字|莊淳閔
多樣化的體驗與遊程 從「玩」開始認識濕地
「我們結合濕地本身既有的生態資源跟特定物種,衍生規劃出來的具體活動,主要目的還是帶民眾進入到濕地裡面去。」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鄭仲傑說明道,具有不可取代性的特色體驗,是帶領民眾進入濕地的重要路徑。
例如援中港濕地特有的「舟遊紅樹林」,以獨木舟漫遊紅樹林生態系;鳥類觀察、夜間陸蟹觀察、底棲生物觀察等,不具難度門檻的公民科學生態活動,是許多民眾的入門選擇;用時較短的的濕地導覽,搭配種子拼貼、植物敲拓染等手工DIY,則最受假日出遊的親子旅客歡迎;也有專為國小生態營隊設計的「濕地探險家」與「濕地守護者」系列活動,結合了定向越野、濕地餐桌、闖關活動、獨木舟、生態調查與海廢辨認等綜合性的生態教育,在孩子們心中埋下守護濕地的種子。
在過去幾年中,聯盟團隊不僅把濕地轉化為教育基地,也透過體驗活動黏合「保育」與「教育」,在提供體驗的同時,也加強了參與者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和認同,鄭仲傑笑說,的確有在地居民在活動中首次認識了家門口的濕地,從而投身成為守護濕地的志工一員。對此,聯盟也提出「濕人學苑」的願景計畫,希望透過系統化課程訓練,以分級制度與專業講師,對應不同需求的學員,將濕地保育的學理與實務技術轉化為大眾可參與的內容,擴大濕地生態保護的參與陣容。
來到州仔溼地,觀察棲息在濕地的水鳥與生態
運用落地種子製作的可愛吊飾
越野定向遊戲
瓊崖海棠種子哨子
企業責任與綠色經濟 追求永續共贏
「我們在執行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後,其實暫停了一段時間,才再次申請了培力就業計畫,就是在沉澱與重新思考,如何提升計畫的層次與深度。」鄭仲傑分享,在人才培育的系統、碳權及綠色經濟的議題上,透過與計畫輔導資源的交流探討,他們一步步將對生態永續的理想及期許,階段性地執行落實。
而積極發展符合企業ESG標準的專案,便是其中的一環,聯盟邀請企業長期認養濕地,或帶領員工參與棲地維護管理活動,透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際行動,為濕地的永續經營創造穩定支持,現已與可口可樂、聯華電子、大亞電線電纜等公司發展出長期合作。
此外,聯盟也嘗試打造的「濕地文創」產品,進一步將濕地資源轉化為具有循環性的綠色經濟產品,目前主要為利用特定自然素材、海廢或外來種植物,設計手工吊飾與DIY課程,如已開發完成的銀合歡植物染與名片夾、無患子清潔液、小花蔓澤蘭手抄紙、布袋蓮收納盒等,這些在文創市集上頗受歡迎的產品,不僅創造收益,也同時具有宣傳濕地保育的功能,期待能以小見大,看見經濟與環境永續共贏的可能性。
生態學習 認識濕地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