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佳冬鄉塭豐社區發展協會
在沉沒之地重生,塭豐漁村的轉型之路
在沉沒之地重生,塭豐漁村的轉型之路
受訪者|專案經理人 潘祐呈
文 字|羽弦
海平面以下的社區
南行的火車離開熱鬧的高雄、屏東市區,車窗兩邊的景色逐漸增添綠意,跨過林邊溪,一畦畦魚塭映入眼簾,便知道佳冬鄉到了。早在日治時期,為製糖需求而種植大片甘蔗,帶動了經濟繁榮,但彼時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農作,亦成為屏東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的濫觴。
佳冬鄉的塭豐社區位於林邊溪出海口左岸,為一靠海的社區,居民以捕魚或養殖漁業為主。1970年代初期,伴隨臺灣西部沿海地區風行養殖漁業,塭豐社區也開闢大量魚塭,然而常年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日益嚴重,即使停止抽取也無法逆轉;房屋陷落、傾斜,每逢大潮或颱風來襲,便容易引發海水倒灌,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如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在此背景下,塭豐社區發展協會加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因著勞動部的支持,嘗試透過產業轉型及社區營造的方式,扭轉社區的命運。
地面高於1樓的奇景,只在沿海一代看得到。
在陷落的歷史中體驗漁文化
臺鐵的佳冬車站和台17線公路是社區主要的聯外交通,尤其是公路,塭豐社區發展協會的潘祐呈專案經理說道:「每年去墾丁玩的遊客其實還是不少,走台1線或台17線都會經過佳冬,那就是我們想抓住的客源;我們希望能規劃半日遊,或者一日遊的遊程,讓他們在旅途中 多一個停靠站,進來社區走走。」
遊程安排包括漁村文化體驗,例如早期漁民們團結捕魚的「牽罟」漁法,以及利用沙地的保溫性、燃燒漂流木的「沙窯」烤魚,接著回到社區用餐,遊客可選擇單人份的海味飯湯或精緻套餐,也有大桌豐盛的合菜風味餐,依來訪的團體客製化餐點。午餐後,則有各式趣味的手作課程,如釣沙蟹、午仔魚一夜干DIY、鹹鴨蛋DIY等,完成後可帶回家自行料理,這些好玩又好吃的項目深受大小朋友喜愛。
除此之外,塭豐社區也不忘將地景作為一本巨大的教科書,在遊程之中講解社區地層下陷的歷史淵源,讓遊客們親眼目睹房屋沉入地下的嚴重狀況,進而反思環保的重要性。與環境息息相關的,還有食魚教育的遊程,藉由規劃兩天一夜的學生營隊模式,深入探索漁村社區的文化景觀,結合以上的客製遊程,讓遊客們滿載而歸。
秋冬遊塭豐,展望社區新氣象
秋冬時節,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海鷗和白鷺鷥,候鳥是換季的信號,提醒著養殖業的漁民們準備放下最後一批魚苗,迎接冬季。社區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特色伴手禮的開發,諸如以漁家古法日曬而成的赤尾青蝦乾,口感扎實鮮嫩的龍膽石斑魚排。甚至規劃將地層下陷的建築改造成特色銷售門市,咖啡店等,潘經理說道:「我們希望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讓遊客進到這個地面下的空間,實地去感受大自然反撲的力量。」
走過歷史的傷痕,傾聽海浪與潮汐,塭豐社區的故事仍會繼續書寫下去。
在地特產-一夜干風味餐
塭豐社區腳踏車步道
紅土鴨蛋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