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壽揚琴隊」,是一支具優良歷史傳承的隊伍,成立於民國65年,從黃金生老師創建、歷經謝瑞燕老師、熊思婷等多名老師指導,迄今已將近50年的歷史。現在由熊思婷老師指導、熊素枝小姐長期協助發展,感謝大家的扶持,龍壽揚琴得以永續發展。感謝先前龜山鄉公所及歷任鄉長支持,感謝壽山巖觀音寺及各界賢達。
「龍壽揚琴隊」,是一支具優良歷史傳承的隊伍,成立於民國65年,從黃金生老師創建、歷經謝瑞燕老師、熊思婷等多名老師指導,迄今已將近50年的歷史。現在由熊思婷老師指導、熊素枝小姐長期協助發展,感謝大家的扶持,龍壽揚琴得以永續發展。感謝先前龜山鄉公所及歷任鄉長支持,感謝壽山巖觀音寺及各界賢達。
「揚琴指導老師簡介
熊思婷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主修揚琴,由黃金生老師啟蒙學習小揚琴,師事陳思伃老師、林佩娟老師、蔡玉楓老師、詹金娘老師;副修打擊,師事李民雄教授、蘇皇任老師、謝從馨老師;副修鋼琴,師事王惠玲老師。求學利用寒暑期間多次往返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隨李玲玲老師、桂習禮老師、張高翔老師、王以東老師等名師習琴與打擊。熊君演奏技術扎實精準,音色圓潤多變,輪擊出細膩有層次的音樂線條。動靜皆宜,富有感染力。並多次參與海內外各地演出,深獲好評。
2011年取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學位,由林昱廷教授、陳思伃教授共同指導《潮州弦詩樂音樂特徵在揚琴樂曲運用之探討―以傳統樂曲《寒鴉戲水》與現代創作樂曲《潮鄉行》二首作品為例》。
現為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學院樂團揚琴聲部首席、台北市立國樂團兼任團員、琴園國樂團團員、紅樓樂團團員。
現任教於桃園市龍壽國小、桃園市林森國小、桃園市中平國小、新竹市三民國中、新北市介壽國小揚琴打擊教師。
二橋揚琴簡介
早期傳統揚琴的形狀與構造,輕巧而簡便,清脆而悠揚,兼具聲音的包容性所以被廣泛運用在地方戲曲,比如說唱音樂、歌仔戲、客家戲、布袋戲…等的具種伴奏形式,因而能流傳至今。民國四十年代,著名音樂家祁寶珍、李協和、謝萬福、何名忠、周耀當、江菊松、夏炎、孫培章、董榕森…等眾位國樂前輩,致力於振興國樂推廣教育,也因此有大量的獨奏曲、合奏曲譜。而隨著樂團的組織結構,曲目的改良,二橋七、八行的小揚琴已不敷使用,所以逐漸朝向擴大音域、半音的方向改良,而有十行、十一行、甚至十四行的產生,且運用了相當長的時間。當時中廣國樂團黃蘭英老師,仍是使用二橋十行,而晨鐘國樂社的黃祖彝老師使用的揚琴則是二橋十四行。
由於十四行揚琴十分笨重,所以無法普遍使用,在民國四十年代,中廣國樂團便設計了十三行半音階揚琴,同時在民國四十三年,黃祖彝老師也設計了二十行半音階揚琴,並在民國六十三年的「中國歷代樂器展覽」會中參展。這在當時可算是相當創新的改良,只可惜未加以研究推廣,而未普遍使用。因此,從民國四十年代到民國七十年初,國內可說仍使用小揚琴,但是大揚琴的行蹤,已慢慢浮出了。
民國五十年代,由各大專院校培育了許多優秀的揚琴學生,使揚琴能突破傳統手法,大為提昇了演奏技巧,且創造了許多揚琴獨奏曲,如蔡錫山-- 「蝴蝶操」、「豐收樂淘淘」;夏炎--「綠洲」、「清溪流水–彎月」;魏麗瑩-「午夜聞鶯」、「牧野遙思」、「童年」、「碧海青天」、「春綠林」…等,使揚琴展現出更多的獨奏表現力。
傳統的小揚琴傳入中國已運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它的發展也漸受到重視,尤其在傳統戲曲裡,亦是重要的一環。而「龍壽揚琴隊」,從黃金生老師指導迄今近五十年的歷史,都是以小揚琴為發展,而龍壽村里已做到「家家沐樂音,戶戶琴聲揚」地步,可見二橋揚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