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丙烯酯及其與醇的二元混合物的寬頻和分子動力學分析
利用時域頻譜分析法檢測固態與液態介質在兆赫波頻段的電磁特性
利用頻域網路分析儀檢測固態、薄膜、液態介質在微波頻段的電磁特性。所使用的系統包含:
a. 窄頻雙埠方形波導系統
b. 寬頻封閉式雙埠同軸系統
c. 寬頻開放式單埠同軸系統
d. 寬頻封閉式雙埠帶線系統
開發系統與分析方法來測量均向物質之折射率、介電常數、磁導係數
開發系統與分析方法來測量非均向鐵磁物質之磁導張量、飽和磁化量、磁損線寬
藉由SMA同軸纜線+小半徑圓波導介面液體量測系統(左圖),我們得以測量碳酸丙烯酯(PC)及其與醇類(甲醇、乙醇)之二元混合物在0.1 GHz至18 GHz範圍內的介電性質。實驗量測結果如圖二所示。根據實驗量測結果,我們利用兩組Debye模型來擷取了分子網路系統之弛豫參數。我們發現,無論是甲醇還是乙醇溶液,在實部方面,由於PC分子的高極性,靜態介電常數隨著PC濃度的增加而上升。然而,在虛部方面,我們發現了預期之外的現象:虛部的吸收峰位置會先隨著PC濃度的上升而向高頻移動,之後又隨著PC濃度的進一步增加而向低頻移動,此現象在PC-甲醇混合溶液中尤為明顯。這一現象更可由擷取出的弛豫時間(圖三(a))看出:弛豫時間隨著濃度的上升先下降,之後微幅上升。我們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起初是由於PC的加入,大幅增加了氫鍵形成可能的位點,因此快速地破壞了原醇類氫鍵網絡系統的結構,從而縮短了弛豫時間。而後續弛豫時間的上升部分,透過TraPPE-UA力場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我們從徑向分佈函數(圖四)中觀察到,此現象的發生,可能源自於隨著PC濃度的增加,混合物中逐漸形成了PC的籠狀和醇類的簇狀微結構;由於眾多PC分子的分割與擠壓,在高PC濃度之下,為數不多的醇類分子反而更容易群聚,導致醇類氫鍵網路系統“再生”,重而使分子網路系統的弛豫時間上升。除此之外,我們透過等效Kirkwood相關因子、修正Kirkwood相關因子、以及過剩介電常數(圖三(b)到圖三(d)),觀察到PC與醇類分子之間無論是同質還是異質分子間皆呈現順向排列。不像純醇類分子間容易形成多層溶劑殼,PC與醇類分子的交互作用較不易形成此現象。這同樣在分子動力學模擬的徑向分佈函數(圖四)中得到證實。此研究工作已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 (J. Mol. Liq. 405, 125043 (2024))。
圖二
圖三
圖四
在2009-2021年間,我們與張存續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共同開發出一系列從微波到兆赫茲波波段的頻譜量測系統,藉以檢測各類物質在高頻的電性與磁性。首先,我們分別在X、Ka、W頻段上建立3組三段式方形波導系統(空氣-材料-空氣)。藉由量測電磁波穿越待測物的散射訊號(穿透與反射),我們可以分別在8.5-12 GHz、26.5-40 GHz、75-110 GHz量測固態塊待測品的介電常數與介電損耗。由於這類方法的架構與分析理論相對單純且發展完善,此三組系統可以提供非常穩定且準確材料數據;這些資訊對5G-6G微波通訊元件的設計與品質控管非常重要。因此,此類技術在產學合作中(例如: MediaTek Inc. 與 JSR Corporation等公司)極具價值。除了工商業的應用外,我們也利用這些開發完善的系統來測定較新穎的人造奈米複合材料在微波頻段之電磁特性,例如:高折射之鈦酸鋇+壓克力奈米複合材、鐵氧體+壓克力奈米複合材、反磁性奈米銀+壓克力複合材。這些工作皆在過去幾年陸續發表於 “Polymers” (Polymers 13, 1391 (2021))、“Scientific Reports” (Sci. Rep. 11, 3288 (2021))、“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pl. Phys. Lett. 116, 202904 (2020))。
在2018-2020年間,我們利用上述之三段式方形波導系統並搭配適當的定磁場偏壓來量測鐵氧體材料在磁場下非勻稱的鐵磁特性(磁導張量)。當電磁波在具有非勻稱填充物的波導中傳播時,會使波導內本徵模式的色散曲線與場型偏離其原本在勻稱波導系統中的特性。因此,在空氣與材料介面會產生的模式效應:多個波模會在介面同時被激發以滿足邊界條件;多模在波導內的傳播與互相干涉有機會在頻譜上產生許多額外之共振譜線。藉由檢測這些譜線的位置與寬度,我們可以反向推測出非均向材料的磁特性。這個量測方法同時綜合了行波系統(穿透反射法)的寬頻優勢與共振系統(場強化法)的高靈敏度,因此可以快速且準確地測量鐵氧體的介電常數、介電損耗、飽和磁化量、磁損線寬。相關之理論分析模型與實驗結果已發表在“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C” (Prog. Electromagn. Res. C 90, 195-208 (2019))與 “The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J. Magn. Magn. Mater. 505, 166712 (2020))。
不論是使用行波式或共振腔式電磁量測系統,我們皆需要常常面對待測樣品製備挑戰(特定尺寸、特殊幾何形狀、特殊加工方法)與實驗中待測樣品不易填裝等等困難。這些因素往往造成量測效率低落、量測數據不準確、甚至是待測材料污染與破損等風險。在2020-2021年間,我們與張存續教授共同開發一開放式材料測量系統,可以快速測量薄片材料於31-35 GHz的介電常數與介電損耗。首先,我們使用Y型模式耦合器在圓波導中激發TE01模,並利用此模式在波導開口放射端具有非常集中且不易發散的近場特性,來直接量測薄片材料局部的介電值。我們藉由這套新開發的系統,檢測近十種常見的塑膠片材(如:鐵氟龍、聚丙烯、聚乙烯、FR4板材等)在Ka頻段的電性。詳細的數據與校正分析方法已發表在 “Polymers” (Polymers 12, 1891 (2020).)。由於這項技術可以快速檢驗各類PCB板材的品質與狀態,預期可以引起印刷電路板製造商(如: Unimicr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興趣,甚至有產學合作的可能。
由於波導系統可測量的頻帶寬度會大幅受到操作模式截止頻率限制,我們在2020年開發了一系列同軸式的寬頻量測系統操作於無截止頻率之TEM模,可以偵測0.1-20 GHz的寬頻散射訊號;並有繼續拓展到0.1-40 GHz的潛力。此類系統與市面上常見的同軸探針不同的地方是:我們是利用封閉式的全同軸波導系統或是半封閉式的同軸+圓波導截止反射面來執行散射量測,因此可以大幅降低所需的樣品體積與環境干擾。寬頻的介電響應資訊對於研究液態分子的動力學行為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在2021年,我們利用此套系統測量了常見液態醇類分子(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與酸類分子(如:甲酸、乙酸、丙酸、油酸)以及他們間不同比例之混合物的寬頻介電頻譜。藉由適當的動態鬆弛模型輔助,我們可以推測出異質極性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情形,包含其氫鍵網路形成或破壞的模式與程度。我們將這些發現於2022年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J. Mol. Liq. 353, 11875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