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宿命:漫步在基因丛林 - 读基因传后感

2023夏


随机宿命:漫步在基因丛林

基因编码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经历过的基因突变和重组,它也记录了成千上万年的历史中该个体的祖先经历过的基因突变和重组。尽管大部分遗传下来的基因片段会失活,但有一些仅仅是因为化学标记和蛋白质的作用暂时失效。待到个体遇到和祖先面临的相同的环境因素时,对应的某些片段又会被激活。在激活之后,这些基因又可能以活性的状态遗传到下一代中。

 

在生命的旅程中,人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环境的刺激,而基因则也在不断突变和活化/失活。人们对自己的基因通常知之甚少,仿佛在在黑暗丛林中漫步,不时踢到一些石子。小小的石子滚动,触碰到基因丛林中其他的事物,引起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即便难以预料,但是这些连锁反应却是以近似于编程的方式记录在个体的基因中。也就是说,部分个体踢到相同的石子,不会引发连锁反应,而另外一部分个体则几乎一定会。

 

个体和石子的相遇是随机的,但是引发的连锁反应确是宿命式的。而这种随机的宿命通常让人们疑惑和无力。尤其是在一些遗传病的情况里,症状的起始仿佛如此随机,但是症状的恶化又如此坚定,仿佛冥冥中如命定。而这就是基因带给个体的随机宿命。

 

绝对的宿命论令人消极,而随机宿命却令人振奋。因为,如果能建立随机的环境因素和宿命的连锁反应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更好了解个体自身的基因的手段,人们可以防止自身暴露在这些随机的环境因素中以防止有害的连锁反应的发生。

 

身份认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三个哲学的问题通常用来探讨人生意义。而传统的宿命论仅仅就是一种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答案可以有很多,坚信宿命也并非完全荒谬。毕竟,或许,随机宿命就是对三个问题生物学上的解答。但是,我们无意探讨每种答案的对错,而想要更清晰地指出获得这些答案的途径已经和以往不同。

 

在过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常都是基于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产生的。比如,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于基因的了解更加深刻,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不应该仅仅基于社会和文化的理解,而更应该同时基于对于个体生物学基础的理解,亦即对个体基因的理解。基因对于性格和天赋的塑造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性格更加温顺。在这些个体的基因片段的某个节点中,一些突变调控了性格。生命的旅程就是自我理解的过程。而在这种自我理解的过程中,理解个体自己的基因越发显得必不可少。用科学的手段解答哲学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给予每一个个体的机会。

 

人人平等:每一种基因突变都是平等的

进化具有方向性,而基因突变并没有。这个事实对于个体的悲哀在于,无论个体如何努力(比如努力训练体能和智能),这些通过训练获得的增益没有办法通过编码的方式写入基因传给后代。但是同时,这个事实却也是一种幸运。如果说,社会通过努力获得的增益可以遗传,那么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有了遗传学的基础。而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对于弱者的残忍和强者的崇拜并非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亦或是完美世界的写照。人性最深处的怜悯和这种社会形态互相排斥。或许,人性的怜悯的基础就来在于这个遗传学事实——每一种突变都是平等。比如,导致唐氏综合征的记忆突变和令人类智能增加的基因突变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随机的。因此,聪明的儿童值得人珍惜,而因唐氏综合征而智力低下的儿童亦会令人怜悯。

 

从这个角度说,人类如果有且只有一种最优的进化策略,那么这个策略并非“更高、更快、更强”,也并非“更智能、更有效”。这种最优策略只能是——保留更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在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就是对不同的种族、文化、社会形态、习俗等等的包容性。因为这些的背后镜像,就是基因的多样性。人人生而平等,因为我们身上每一个的基因突变都是平等。

 

书中的一些观点

1.     人类从非洲开始迁移到及其他地方。而非洲人的基因多样性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种要丰富。原因就在于,每次迁移,人们只带走一小部分的基因。而非洲人不仅保留着一开始的所有的基因,在漫长的岁月里累计的突变是它们基因多样性的根本保障。

2.     c-myc 基因就像一个开关控制着已经成熟的特异性的细胞能否重新变回胚胎干细胞。这个基因仿佛就是一个让时间逆转的开关,仿佛人类离青春永驻近在咫尺。但这个基因同时又控制着细胞的增殖,而无限的增殖意味着癌症。最险恶的疾病和最美好的愿景在同一个基因上得到统一。矛盾的统一体总是令人着迷。

3.     “所有疾病都是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