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和琉球群島常見的蘇鐵 (Cycas revoluta),其實正上演著一場香氣的騙局。我們的研究發現,蘇鐵的毬果會釋放出一股濃郁的「發酵果香」,這味道和沿海常見植物林投 (Pandanus odorifer) 的腐爛果實非常相似。
蘇鐵毬果為什麼要學林投果實的味道?原來這是為了吸引特定的食果性昆蟲——出尾蟲 Carpophilus chalybeus 和 Epuraea sp.。這些昆蟲平常以發酵水果為食,卻被蘇鐵的果香所欺騙,誤以為找到了食物或產卵的地方,於是進入毬果中,無意間幫忙傳播花粉。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蘇鐵的香氣組成,與其族群的遺傳分界線完美呼應。換句話說,蘇鐵不同族群可能發展出各自專屬的「香水配方」,以便吸引當地的昆蟲授粉者。這種現象不僅揭示了蘇鐵與昆蟲間細膩的共生關係,也為我們理解植物如何在孤立的島嶼上生存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
這不只是氣味的巧合,更是數百萬年演化下的智慧。下一次在琉球的海邊散步時,如果聞到一股微妙的果香,說不定正是蘇鐵在邀請小昆蟲一起合作生存的訊號!
黑藥花科 (Melanthiaceae) 的胡麻花族 (Heloniadeae) 主要分布在東亞和北美洲,形態和分子證據顯示它們是一個單系群。這個類群大約起源於在 22.2 百萬年前,東亞地區的分支後來遷移到中國西南部,並進一步擴散到朝鮮半島、臺灣、琉球群島,甚至北至日本和庫頁島南部。演化過程中,胡麻花族的花序從總狀變為亞繖形,花數也隨之減少,這可能與其繁育系統的變化有關。此外,開花期的差異受到棲息環境的影響大於親緣的限制。大部分胡麻花族的開花溫度低於 20°C,這可能對傳粉者的活動造成影響,但透過延長花期,仍能確保種子的生產。
殼斗科大多數屬起源於溫帶地區,唯石櫟屬(Lithocarpus)分布於亞洲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推測石櫟屬的祖先族群分布於婆羅洲和中南半島的熱帶地區。在更新世之前,婆羅洲和鄰近島嶼(大巽他群島)與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相連,形成了前巽他大陸。更新世和更新世時期的劇烈氣候變化和週期性海平面變化,常被用來解釋石櫟植物多樣性的成因。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核DNA和葉綠體DNA來建立親緣關係,描述和分析石櫟植物的起源、多樣化原因和歷史生物地理。研究結果顯示,大陸亞洲的石櫟植物聚集在親緣關係樹基部支系,而熱帶石櫟的衍生支系,隱含了亞熱帶祖先狀態,暗示了早期中新世的向南遷移以及隨後在大巽他群島地區的就地多樣化。自中新世以來溫度逐漸下降,被提出作為淨多樣化率增加的原因。研究結論顯示,石櫟植物的歷史祖先起源於大陸亞洲,並在早中新世期間向南遷移,隨後在東南亞就地多樣化。本研究還考慮到目前生活在近岸亞熱帶島嶼以及中國大陸附近的石櫟植物的多個起源。研究結果提供了亞洲石櫟植物亞熱帶起源的親緣證據,並揭示了其多樣化過程與主要地質和氣候事件的時間軸相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