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2高齡社會白皮書》指出,臺灣自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至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預計超過20%(國發會,2022)。高齡人口的急速增加,不僅改變了家庭結構與社會照護模式,也深刻影響個體在晚年面對身心健康、情感支持、人生意義、靈性安頓與終末議題時的需求與挑戰。許多長者在面對失落、疼痛、孤獨與存在焦慮時,往往缺乏足夠的理解與支持系統。面對這樣的轉變與挑戰,本研討會以「老人身心健康與生死學」為主題,試圖從心理、社會、靈性與文化等多重面向,探討高齡者如何在生命後期實現身心統整與尊嚴善終。並期盼集結心理諮商、長照、醫療、社工、生死教育等不同領域之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共同探討老年生命歷程中的健康促進、意義尋求與善終準備。
南華大學一向秉持「三好教育」──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推動全人教育與社會實踐。本研討會特別將三好精神融入其中:
存好心:關懷長者身心靈需求,培養對老人群體的慈悲與理解,讓研究不僅停留於理論,更能觸及人心。
說好話:透過正向交流與分享,推廣健康的生死觀,建立社會對話平台,使長者、家屬與專業人員能以理解與尊重來面對老化與生命課題。
做好事:將研究成果與實務方案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於醫療、社會服務與教育推廣,實際回饋社會,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基於上述,本次研討會的主題訂為:老人身心健康與生死學,具體方向分為以下五個子題
一、老人心理與情緒層面的關懷
老年憂鬱與焦慮的心理關懷
認知退化與失智長者的情緒支持
老年的人際孤立與社會連結
晚年創傷經驗的整合與療癒
老年的心理健康促進與提升
二、老人身體健康與生活照護
慢性病與多重疾病的自我管理
疼痛照護與身心整合治療
照顧者壓力與陪伴者的支持策略
運動介入與老年健康促進
老年營養與睡眠障礙處遇
三、老人靈性經驗與存在意義的理解
晚年靈性照護與宗教信仰角色
人生回顧與生命整合輔導
存在焦慮與死亡接納
靈性失落與信仰危機的心理反思
長者對於善終的期待與準備生死教育與善終照護
四、老人生死教育與善終照護
安寧緩和醫療與決策自主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意願書
死亡教育在社區或長照機構的推動
長者的生前告別與遺願規劃
臨終陪伴者的培訓與自我照顧跨領域與制度實務
五、高齡專業的跨域對話
長照2.0政策與身心靈整合服務
老人心理健康在社區的實務介入
生死學與醫療、社工、心理的跨領域對話
偏鄉高齡心理健康資源的整合挑戰
高齡者生命敘事與文化敏感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