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大學 華語文學系
張學謙教授
本土語言教育實施多年,族群母語卻仍然有流失、轉向使用華語的現象。母語持續流失,有必要重新構想臺灣本土語言教育規劃,以邁向本土語言復振。過去的母語教育場域集中在學校,缺乏和家庭和社區結合,也欠缺語言復振的理論指導。本文主張本土語言復振需要達成添加式雙語(additive bilingualism)為目標,以母語主流化的方式,將本土語言融入課程教學,以跨語言實踐(translanguaging)突破單語的限制,開放多語言的課堂空間。本文提出的整合式的語言復振教育模式,重視結合家庭、社區和學校進行本土語言的復振,在意識啟發、學校教育、校外擴展及世代傳承四個復振階段中,透過語言活力模式,進行發展能力、創造機會以及提升意願的工作。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翁佳音研究員
(更新中)
臺中市政府
客家事務委員會
江俊龍 主委
客語是客家人思想、經驗與文化的載體,是客家認同的血脈。
為減緩客語流失之景況,臺中市府客委會自104年起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計畫」,以兩面向進行師資增能:一是聘請客語專家及幼兒教育相關等優質講師,辦理師資培訓研習課程;二是進入各園所辦理入班教學觀課,提供專業的諮詢與輔導,為客語的永續發展奠定良基。
主要執行範圍在臺中東勢、石岡、新社、豐原等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積極推廣,結合各級學校教學資源,透過教保人員及薪傳師的相互合作,將客語融入課程與一日作息中,營造客語友善環境,強化臺中市客語教學基礎。
透過積極輔導學校辦理客家語言文化傳承活動,以及客家文化課程的互動學習及實際體驗,豐富學童於多元族群社會下之跨文化體驗;確保客家語言、文化及文化產業之永續發展與傳承創建具臺中客家文化獨特性,期望找回客家歸屬感,成為「富市臺中,新好客家」之幸福宜居城市。
第32屆金曲獎得主
羅文裕老師
一:我的音樂啟蒙
二:華語音樂的經歷與作品
三:為何會轉入客語流行音樂
四:目前音樂的聲量與成效
五:對未來客語音樂的期許與計畫
回到故鄉美濃,在一棟以太陽能發電的木頭民宿進行專輯錄音,也是全台首例,羅文裕說:「我自己心中也別有一番感觸,好像又重新成為那個最初愛上音樂的野孩子!」 (2021.8.21)
教育部國教署
核心教師
范姜淑雲 老師
本土語文作為語文領域之學科,發展聽、說、讀、寫四大學習表現為學科老師必備之專業知能,尤其是在越高階的學習階段,閱讀與寫作更是學生學習客語文的核心能力。因此本工作坊在於促進理解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教學策略,共備生動有趣的執行模式,以搭建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學習鷹架,培養樂於學習客語文的態度。
↓工作坊(2)為雙講師場次↓
美濃國小
林聖傑 教務主任
南隆國中
賴瑞川 老師
在國小階段,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且語言背後的涵義是文化。因此,政府正透過各項政策,搶救全國在地的本土語言,因此客語保留更是不可忽視。如何在客語教學現場中,發現客語教學困境,提升機教學成效是我們必須去學習的。數位學習工具有立即性,不受限環場域、且讓孩子動機增強等優勢,教育部的生生平板政策下,教學現場的生態也逐漸在改變當中。如何提升老師客語教學成果、抓住學生學習興趣及建立沉浸客語學習環境,將科技數位學習的優勢融入到客語課程的教與學,讓老師喜歡教學生喜歡學,並讓孩子有任務型的成果展現,是我們教學者必須要深思的。此次課程將利用線上錄音錄影軟體,老師可錄製客語教材,將客語學習的重點揭示給孩子們知悉;另外孩子也可透過錄製在不同任務,不同情境的作品,體會客語是要和生活結合,達到實用的功能,才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事情。
科技融入雙語教學~為何又會在此時老調重彈呢?因為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帶著多種語言工具導入科技能力。孩子們就能更有自信的自主學習,勇於付諸行動去探索這個世界。這就是教學改變的開始!所有課程都從學生熟悉的日常課題出發,使用雙語來銜接。而這一切不只在教室裡發生,也可以在課間休息時延續,學語言和生活文化和學校課程結合,讓雙語教學不只是聽說讀寫,而是讓學生獲得多感官學習的契機。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蔣為文 系主任
目前辦理台語認證ê單位有二个,分別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hām教育部。全民台語認證是由國立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研發hām辦理,ùi 2010年7月起鼓到2022年5月,lóng-chóng辦過20 pái。按照全民台語認證ê設計,考生會根據in得tio̍h ê分數來決定in ê台語能力級數(照CEFR分做6級)。成績kap能力ê對照關係是根據預試ê 160名樣本考生透過「順序羅宜斯迴歸」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計算各級ê分數。全民台語認證採用「標準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 test)。根據預試結果,預測ê正確率達到0.68,信度Cronbach’s α值達到0.873。Ùi 2010年到2022年,chit 20 pái考試考生成績達到(B2~C2)ê比率平均值是47.8%,siōng-koân是76%,siōng-kē是26%,標準差是12.7%。關係口語測驗ê部份,無論口語測驗是毋是有分梯次進行,根據ANOVA tests 統計ê結果顯示p-value >0.05,這表示四梯次ê考生平均分數無統計上ê差異。也就是講,考生bē因為khah òaⁿ梯次考就khah有利。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許慧如 教授兼系主任
語言會持續產生變異(variation),最終可能演變為變化(change)。多語環境中的語言,語言變異更是普遍可見。語言變異和語言教育,幾乎就是語言學中,描述語法(descriptive grammar)和規範語法(prescriptive grammar)這兩個端點。
本場次將從台語、華語這兩個語言,探討目前教育現場中,語言變異和語言教育這兩個幾乎衝突卻又並存的現象。
國立苗栗高中
黃琇苓 圖書館主任
行尞貓裏,為苗栗高中特色走讀課程。為國立苗栗高中2014-2020年跨領域『在地學』課程,「行尞」客語意指邊走邊玩。『行尞貓裏』以社區為學生整合校內知識的場域,以社區為學生展現能力的空間。2014-2015年鐵道旅行的『山海經』、2016年苗栗市水圳踏查的『水經注』、2017年市客家廟宇考察的『搜神記』、2018年遊戲化文創的『天黑禁閉眼』、2019年古道學『徐霞客:微光山城』,2020年市場採訪的『貓貍,浮世繪』,2021年浪漫台三線STEAM『揪匠吧』,透過文史走讀尋根、文化生活體驗、文創美感設計、文學在地創作等方式,有效整合跨領域人文社會課程,也走入在地生活場域,作為客語沉浸學習的契機與拓展,希冀有可能進一步結合在地青創、青農,讓學生以PBL任務導向,看見客家,轉化在地國高中生客家創新與創生能量,並結合拓展國際教育2.0,又在地。又國際。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李佩容 教授
目前官方認定的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包含十五種在台灣本島的南島語以及在蘭嶼的雅美語。然而島上仍有諸多「平埔」語言族群尚未獲得政治上的肯認,即使相關復振工作仍在進行中。本講題說明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各方言分布及差異、語言使用狀況,以及其對於族語復振所帶來的啟示。
任何語言,只要是持續地使用及活用,就會很自然地產生語言演變,久而久之會形成方言差異。這是無可避免的過程。方言差異是族群認同的標記,應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之。我們要尊重方言差異,因為方言差異本身沒有對錯。我們要避免用批評或指責的方式去看待方言差異。很多語言已經走在消失的路上,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使用者彼此的鼓勵。了解彼此的方言差異,可以讓使用者理解其背後所呈現的語言本質及自身族語的多元樣貌。
方言差異與文字標準化或許常常站在對立面。為因應語言教學及文字推廣流通,書寫文字需要標準化,因此不得不在書寫上尋求一致性。即便如此,文字標準化仍不應犠牲方言差異。畢竟文字是死的,語音是流動的,是活的。我們要小心不要被文字綁住了自己的語音。
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蘇凰蘭 副教授
更新中
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何德華 教授
族語教師培訓是族語復振關鍵人才之基礎建設,而「數位人文化」則是目前我國人文教育發展之重要趨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yCQeD2EnU)。本工作坊從五個面向介紹數位工具的使用: (1) 數位典藏、(2) 磨課師、(3) 數位人文、(4) 教學實踐、(5) 推廣應用。並討論達悟語教學團隊2021~2022年兩項數位人文族語教師培訓實踐案例,包括: (1)如何將「南島語典藏復振與數位學習」學習成果注入蘭嶼「達悟語族語結構」族語師資培訓課程,以協助學員產出能展現個人學習成果之電子歷程檔案 (https://hhchangtw.wixsite.com/teachingtao),以及(2)如何與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認證測驗組合作,設計在地命題人才研習課程,以培訓蘭嶼原鄉人才具備族語測驗出題能力(https://www.taodigitalteaching.com/),並典藏紀錄族語教師所開發之中高級語言測試考題,及族語基本詞彙表。本工作坊並比較多項好用又適合不同學生年齡群使用的數位工具,將數位人文的精髓充分應用於族語教學,以達到典藏、復振、與學習的三重目標。
↓工作坊(9)為雙講師場次↓
吉東國小
徐麗英 老師
吉洋國小
黃美珍 老師
大家好!我是吉東國小徐麗英老師。此次研習分享客華雙語生活化教學,生生出聲不停息,以文本結合從生活化出發,讓孩子敢說想說客家話。以數學課程為例,教師課堂指導語及班級經營用語-鼓勵孩子試著使用客語發話,數學教材文本布題後,讓孩子盡量以客語唸出題目,適時說明與教導生活用語,思考題目後,開始進行以客語討論解題,上台以客語發表內容。課程裡,孩子會使用習慣語言-華語溝通,老師鼓勵孩子以客語表達,孩子會努力呈現喔!(因此會有一些小笑話出現)擔心以客語進行討論文本,孩子學力跟不上嗎?以我的經驗而言,文本是繁體,孩子看著繁體而唸出客語,考驗孩子的轉譯能力;討論過程,以數學邏輯思考,考驗孩子以客語溝通;上台發表,以數學語言,考驗孩子發表能力。相信孩子經過特訓,思考邏輯會更清晰。
~以康軒版五下國語第五課恆久的美為例~
一、為什為要用客語上國語(或其他科目)
學生平常使用客語的機會太少了,藉由國語文本中的語詞句子來擴充學生使用客語的機會及頻率,讓客語不只是生活用語,客語也能應用在公共事務,用客語學習各領域的知識,客語成為學習其他科目的奠基。
二、上課模式
先讓學生聽客語文本朗讀音檔,先看華語文本,之後再帶入客語文本,讓學生有一個嘗試轉譯客華語的機會。
三、學生的反應
上課中會要求學生看著課文(華語)電子書,轉換成客語唸出,學生對有些句子在客華雙語的轉換中遇到困難,但他們會依照字面上的華語音來唸客語。客語文本在此時發揮作用,協助學生轉換。
四、其他可能的教學模式
如果是新詩體裁,就嘗試客語文本直接導入,因為內容較少,學生可以直接進入課文內容深究的流程。
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
比令・亞布 校長
博屋瑪小學雙語教育
P`uma博屋瑪是一個泰雅語的古詞,意為傳承、養育、興旺之意,102學年開始,原名為達觀國小,外稱的校名,校方經三年的時間,與部落、家長、地方耆老討論,並以公投之方式,於105學年正名為博屋瑪國小,也成立了全國第一所泰雅民族實驗小學。
以泰雅的古詞P`uma來命名,這個意味著,學校試著以原民泰雅的知識、文化、語語言為基底,教育部落的孩子,期望孩子們在學校的正式的教育課程中,以最熟悉的文化為素材,以文化回應式教學及跨科跨領域之方式,Atayal na balay(成為真正的人)、Kinya lyutu na Atayal(且具有泰雅靈魂的孩子)。
雙語在學校是日常師長的工作,每周各年級有10至13堂的民族課程,課程中以雙語呈現,除此之外每周分年級不同程度的泰雅、英語雙語闖關…等等,讓泰雅語在學校中,成為使用中的話語。
臺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
Sifo Lakaw 鍾文觀
理事長
有效獲得一種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在家裡接觸並習得該語言,這也意味著家長必須採取行動。不過,一個家庭要展開使用瀕危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會面臨許多的挑戰。因此,瞭解一個家庭如何在家庭語言政策上獲得成功,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好的方式面對這些挑戰。根據Spolsky(2004)的定義,家庭語言政策包含三個層面:家庭成員對待族語的信念與態度(語言意識形態),他們在家裡使用族語的作為與程度(語言實踐),以及為維護族語在家庭所採取的策略和規劃(語言管理)。其中語言意識形態是這些組成中最關鍵的一個,就家庭環境而言,父母的語言態度和信仰,影響了他們是否參與族語代際傳承的意願。換句話說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的價值觀、父母親對族語的期待,以及他們的族語能力,都在為家長是否能落實家庭族語生活化的目標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家長透過微觀的家庭語言政策,決定了孩子在家使用的語言,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更廣泛的教育系統不支持該語言時,我們將看到家長決定家庭語言使用的有效性是多麽有限。因為學校主要使用的語言對兒童的語言態度產生了反作用,改變了他們回到家中語言的使用方式,同時也對家庭原有的語言實踐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陳麗君 教授
所謂識字閱讀能力的習得就是在學習視覺符號/文字表徵和語音的對應關係的過程,連結到口語詞彙進而提取語意的對應。閱讀障礙的發生常和聲韻覺識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過去研究指出當學童學習的拼音語言(alphabetic languages)和拼寫系統(orthographies)具有形音一致性時,其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的發展越快,如希臘文、義大利文。台語羅馬字與漢字或英文不同,台語羅馬字的語音單位的音素(phoneme)和書寫單位的形素(grapheme)之間具有穩定的形音一致性的對應關係,不僅易於習得,習得後的能力轉移到拉丁拼音系統語言的學習上的可能性較高。不少實證研究證實這種能力一旦由一個語言發展出來,就是一種跨語言的能力。本講分享下面2個實證研究,分析聲韻覺識的早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台語和英語的跨語言轉移效果。
決定好要報名哪些場次的工作坊了嗎?馬上報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