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防震教育

提高防災意識、正確危機處理

校長/黃孟元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受到地球板塊擠壓作用的影響,使地震(earthquake)頻繁,是自然災害中最具毀滅性的天災。我們須依國家「災害防救法」做好:減災(mitigation)、整備(preparedness)、應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四個階段,讓災害的傷害減至最低的程度。學校實施防震(火)教育,每學期全校師生參與演練,分三階段:

一、地震前

(一)實施防災教育,以融入教學及教育宣導方式實施,教導學生正確的防震知識、技巧與態度。

(二)擬定防災計畫,做好分工與合作,共同達成任務。

(三)盤整防災設備,定期檢視地震與火災警報器、滅火器、消防栓、緊急避難包等可正常運作與使用。

二、地震時

(一)預警期:聽到手機「國家地震警報」響起,或在學校聽到地震廣播警報,都是規模較大地震即將來襲,必須馬上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掉落物。

(二)搖晃期:找到最近的堅固物體,如桌子底下,立即做到趴下(Drop)掩護(Cover)穩住(Hold on)。

(三)間歇期:主震停止後,疏散到戶外緊急避難,注意要保護頭部(可戴防災帽或用其他物品遮擋),行進間做到不推(NO pushing)、不語(No talking)、不跑(No running)。

三、地震後

(一)全體人員到操場集合,確實清點人數並向指揮中心回報。

(二)演練人員救傷,以單架搬運傷者,由護理人員緊急處理,嚴重者後送醫院。

(三)演滅火器及消防水帶使用。滅火器操作口訣為「拉瞄壓掃」:拉插梢→瞄火源→壓把柄→掃向火源左右噴灑。

  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期望學生能具備防災及救災能力,師長能融入教學適時與課程結合,強化防災的觀念及應變能力。讓防災教育由學校擴及家庭,大家都有「防災重於救災、教育取代教訓」的共識,面臨危機能正確應變,趨利避害、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