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受邀前往台南東南扶輪社演講介紹台灣最新人工生殖技術,與會現場氣氛融洽,也藉此整理了一番台灣目前與世界生殖醫療成果比較。
簡單講結論,台灣目前試管嬰兒懷孕率不輸日本歐洲 跟美國約略相當。但在台灣做試管嬰兒的花費卻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便宜的。
簡單講結論二,目前有許多額外檢查與花費其實不一定能有效增加懷孕率。加上政府補助政策下,預算有限的夫妻也不需因此卻步。
簡單講結論三,凍卵概念像保險,越年輕越早凍,凍越多顆,對於未來生育越有保障。
簡單講結論四,知足常樂。珍惜現下擁有的,不去計較沒有的。
接續上篇,我們來談談多囊卵巢症候群在"實際"世界的臨床會面對到的問題。
多囊在亞洲的表現沒有那麼典型,有些人不會有易胖體質,有些人不會慢性不排卵,有些人不會月經不規則。因此如果妳不確定是不是多囊,也可以請專業的不孕症科醫師幫妳照一下超音波。
我常形容多囊就像一串不熟的香蕉。正常的一串香蕉大小適中,又黃又甜。但多囊族群的人就像那種一串超多根,但是都綠綠小小的不成熟的蕉串。因此多囊族群在備孕的時候,最大的心力負擔在於用月經週期、基礎體溫、排卵試紙等方法都無法抓出正確的排卵日。如果無法抓出正確的排卵日,精卵之間就會像貓捉老鼠一般,很難遇到。一般正常夫妻也不太可能一年365天,天天同房吧。因此這是多囊造成不孕的最大的原因。
此外,多囊的卵泡是屬於比較虛弱的,就算有形成大的卵泡,裡面不成熟的卵比例也比其他人高。因此就算有形成大的卵泡,也不一定能夠懷孕。所以多囊卵巢就算使用排卵藥或人工授精,刺激出2-5個卵泡,懷孕率也會比一般人來得要低。
但是,多囊性卵巢的人如果進入試管療程,那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光景了。多囊造成的不孕是試管裡面最好解決的,因為一旦進入試管療程,藥物的使用可以刺激出大量的卵泡,而這些卵泡全都被吸取出來後,可以直接在實驗室裡面進行受精,然後再從這些胚胎當中挑選出品質最優良的,放回子宮腔中。如此便可以最高效率,最佳cp值的方式懷孕成功!
常常會看到許多備孕夫妻在詢問要一步步來呢還是直上試管。如果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孕,那還不好說,但如果是因為多囊造成的不孕,那麼直上試管是最高效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選擇!
#安安試管 https://www.ananbaby.com.tw
之前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多囊性卵巢與備孕相關的衛教文章,但吳醫師最近的個案數較多,這個想法就一直擱著了。今天偶然間想起,最近流行的chatgpt吳醫師在一推出的時候就已經註冊了,何不利用人工智慧來看看生成的衛教文章是如何呢?以下是chatgpt以"多囊性卵巢與不孕症"為主題的衛教文章: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COS)是一種常見的女性內分泌失調疾病,患者主要特徵是卵巢多囊、月經不規則或缺乏、高雄濃症和不孕等問題。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PCOS和不孕症的關係以及預防和治療方法。
PCOS和不孕症的關係
PCOS是導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的卵巢在排卵過程中產生過多的男性激素,這會導致卵泡無法正常成熟和排出,造成排卵障礙。此外,患者的子宮內膜也會變薄,這會影響受精卵的著床和發育,進一步影響懷孕。
預防和治療方法
(1)飲食健康:保持均衡的飲食,避免過度攝入高糖、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有助於控制體重、減少胰島素分泌,進而改善卵巢功能。
(2)適當運動:定期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調節內分泌系統,減少PCOS的發生。
(3)藥物治療:口服避孕藥、促排卵藥等藥物可幫助恢復月經週期,調節激素水平,提高受孕率。
(4)輔助生殖技術:對於長期不孕不育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輔助生殖技術,例如人工受精、體外受精等方法,提高受孕成功率。
總之,對於患有PCOS的女性,預防和治療不孕症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健康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習慣,積極治療PCOS,及時就診並接受醫生的指導,可以大大提高懷孕的成功率。
嗯嗯,除了少部分對岸用語外,我認為有80分的水準。以後是不是要失業了?🤣
還好,臨床醫師最珍貴的就是個案經驗,所以下一篇我將分享一些臨床上會遇到關於多囊的問題。
#安安試管 https://www.ananbaby.com.tw
今年過年前的三個晚上,突然掛了一位四十多歲的病人。她走進來就說她已經在別家診所預計要進入試管的療程,但是子宮鏡發現有許多瘜肉,建議要先處理。那家生殖診所沒有在做這種手術,於是建議她到另一家院所施行手術。無奈另一家院所排隊要排很久,所以她上網搜尋了一番之後來我們這裡問看看。
那天已經是小年夜前兩天,今年春節連休特長,許多麻醫都已經放假去了,就算我願意幫忙開,也不一定有麻醫。再者手術不是逛超商,要先做術前抽血,麻訪等術前準備。還好安安試管的諮詢師們及謢理師們到處聯絡,最後趕在小年夜當天敲定了手術。
其實大部份外科醫師也是不願意在過年前手術的,因為如果術後出了什麼問題,只能跑大醫院急診,很難及時掌握狀況。不過在跟病患解釋了這樣的困難之後,病患表示她四月要回國外居住地,因此這些困難她都了解,還是希望能在過年前手術。
手術的過程沒什麼好說的,這種手術不是太困難。雖然未來試管不是在我們這邊進行,我還是盡力幫她把所有瘜肉清乾淨,同時不傷害到她的內膜。
清明節前這個禮拜,我一直在病患清單上看到她的名字,但是後來又沒出現。心中想這個可能要不是沒懷孕想要轉過來這邊繼續療程,抑或是之前手術完後瘜肉又復發,回來質問我是不是沒清乾淨。心中正忐忑時,終於在連假前看到她出現在診間了。結果一問之下,她已經順利懷孕,只植入一次。
不得不說運氣是不錯的,超過四十歲取卵兩三次的大有人在。她跟我說她已經預計要離開台灣了,想要來給我做一次產檢,順便向我道謝那時候幫忙趕在過年前完成手術,她才能如期進入試管療程。
最近吳醫師的個案都異常困難,在這個時節有這樣的好消息實在令人暖心。吳醫師想到另一個在前醫院的個案,也是屬於極度困難的,最近想要轉往其他院所試試。吳醫師也是建議其不要擔心回來拿病歷會尷尬,因為我相信大多數不孕症科醫師是認為「成功不必在我」的。
懷孕這條路上,勝利的唯有抱在手上的孩子與成功的父母。在哪裡成功,都是一樣的。
#安安試管 https://www.ananbaby.com.tw/
PS 不過還是要打一下廣告,安安試管永華這裡從抽血、輸卵管攝影、軟式子宮鏡、子宮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到最後取卵植入甚至是免疫血栓PGS染色體,我們都有一站式服務喔!
3/26,吳醫師也在假日撥空參加台灣生殖醫學會南部學術討論會。
廢話不多說,簡單報告最新世界期刊文獻學術成果。
一、AMH只能預測卵巢功能,無法直接預測活產率。因此年紀輕的人和年紀大的人相比,若其AMH值皆低,還是不能一概而論。這也是吳醫師在診間常和年紀輕但AMH低的人所建議的。年紀輕就算AMH很低,只要沒有其他的問題,還是有機會自然懷孕,但應該在心中keep in mind不要自己嘗試太久,超過三十歲還是應該積極就醫。
二、沒有臨床症狀的甲狀腺刺激素異常,其值介於2.5-4之間的,需不需要治療?過往認為不用治療,後來又認為2.5-5之間可能對於卵子品質還是有影響,但目前又認為沒有太大的益處。
三、25OHD臨床標準是在20以上才是正常,但是在生殖領域則是建議要在30以上。25OHD被認為會影響到卵子品質及子宮內膜容受度。過往比較認為和卵子品質有關,這次則揭露可能也和胚胎植入懷孕率有關,但尚須更多研究證實。
四、精蟲DNA碎片化檢驗是最近開始逐漸被重視的檢驗,尤其是對於胚胎養到第三天都還順利但無法撐到第五天的族群。目前認為這一族群極有可能是因為DNA碎片化導致胚胎無法繼續分化。
五、巧克力囊腫對於生育功能有影響,但要不要開刀已經從過往4公分建議開刀到現在要綜合考量對於生育功能影響決定要不要先行做不孕症治療再處理。雖然這個觀念已經至少五年了,不過還是應該要持續推廣。
六、免疫及血栓檢驗有其證據上的侷限性,但是目前還是有一些文章討論反覆性流產和其之間的關係。就如吳醫師在診間一貫的論調,一碼證據說一碼,在所有正反意見都揭露後,由醫病共同決定要做到什麼程度。我們不能證明它有效,但目前也不能證明它完全無效。
#安安試管 https://www.ananbaby.com.tw/
#AMH #甲狀腺 #TSH #25OHD #精蟲檢查 #精蟲DNA #巧克力囊腫 #子宮內膜異位 #免疫療法 #血栓 #反覆性流產
今年第一個兔寶寶已經入住囉!恭喜恭喜
這位37歲準媽媽有腺肌症,之前在他院做過一次人工授精沒有懷孕。本來吳醫師也並不是很樂觀,畢竟年紀加腺肌症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一開始吳醫師也是暗示可能要做試管嬰兒,才能增加懷孕率。但是過年前吳醫師還是讓她試試看先吃排卵藥加上幫忙看卵泡大小安排自行同房時間,結果新春才剛開工,她就說自行驗到兩條線了
或許有人會疑惑,不是已經建議做試管了嗎,還有辦法自然懷孕嗎?要知道,我們生殖醫學科很多是講求一個機率比較。如果自行同房懷孕機率就很高的,吳醫師就會建議放輕鬆再試試看。如果已經高齡或是各項條件不好的,則會建議要積極處理。但機率低不代表不可能,臨床上也不乏條件很差的夫妻吃排卵藥就懷孕的,但只能說還是少數。
之前有一位準媽媽一直看一般婦產科照濾泡,問她為什麼不找不孕症科,結果她說很怕我們都一直叫病人做試管。
只能說,吳醫師不會這樣啦,哈哈。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才能對得起良心。
https://youtube.com/live/B4-L2nfGcuE?feature=shares
吳醫師最近都在看老鷹直播。這對白頭鵰去年已經孕育了一個幼鵰,今年他們夫妻又回到同樣的鳥窩生了兩個蛋。不幸的是,這次遇上了暴風雪。可以看到夫妻儘管有時候身上都已經蓋滿了白雪,但都還是搶著孵蛋,盡力讓蛋蛋不會失溫,其天性令人動容。
雖然最後這批蛋沒有成功孵化,夫妻還上演了一場家庭會議。太太JACKIE對著先生SHADOW大叫,似乎告訴他這批蛋孵不出來了,但是SHADOW還是堅持孵了一會兒,才慢慢離開。看到這些影片,我不禁想到一句古語:「天下父母心」想要生育下一代的願望,是不分物種的。因此也想分享給所有正在備孕中的夫妻,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不要懊惱,維持正向樂觀的心!
頻道中有許多剪輯精華,吳醫師認為看精華影片即可。影片備註都有說明這段影片中的白頭鵰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懶得看英文可丟GOOGLE翻譯
最近會再寫一篇生活型態改變的文章。這個是目前美國生殖醫學會和歐洲生殖醫學會少數認為真正有幫忙的add-on therapy(輔助治療)!
新的一年,給自己也制定一個為期三個月變身計畫吧!
這週又有一位媽媽成功植入一次就懷孕。已經有了一個孩子的她,小孩稍大之後,一直想生第二胎卻沒有下文。由於害怕生雙胞胎一直不敢嘗試人工授孕,於是選擇試管療程。雖然夫妻都很年輕,但她們選擇還是要做 #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 染色體鑑定,以增加第一次就挑選正確的胚胎做植入,果然一次植入就成功。
臨床上確實會因為生了第一胎之後,尤其是剖腹產,而導致 #輸卵管沾黏 功能下降,就算是輸卵管攝影有通也不容易懷孕。如果已經有生一胎不想驚喜下一個是雙胞胎導致直接升格三寶媽的😂,可以選擇 #試管療程,透過 #單一胚胎植入 可以精準控制所有變數。
還是要感謝所有願意信任吳醫師的媽媽和準媽媽們。吳醫師的信念就是在我手上沒有無法懷孕的客戶,每一位媽媽都能找到最適合她的備孕方法!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 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根據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流行率。但大抵來說女性一生會有子宮肌瘤的女性高達30%。所幸子宮肌瘤大多數是#良性 的,惡性的機率只佔了不到0.05%。
🙋肌瘤有分幾種?
簡單來說,子宮肌瘤依據#生長部位 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
🙋♀️肌瘤會造成什麼症狀?
根據2011年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的分期,子宮肌瘤依據其解剖相關位置可分為九個類型,但臨床上解釋仍然依上述的簡單分類為主。#不同位置 的肌瘤會造成的症狀並不一致。大體上,會長到比較大的肌瘤多屬於#漿膜下肌瘤 。而這類肌瘤常造成的症狀是由於體積較大及相關解剖位置而造成的壓迫症狀。往前如果壓迫到膀胱則會造成容易#頻尿、#夜尿、#漏尿等症狀;往後如果壓迫到直腸則會造成#裡急後重,想解便但又不好解的情形。至於最容易造成明顯症狀的則是#內膜下肌瘤。如果這類肌瘤已經明確長到子宮內膜上時,往往會造成#經血量過多,#經血期延長,#經血走得不乾淨 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嚴重或是長期的話,甚至會造成#貧血 等,因此不能不注意。
🙋肌瘤需要處理嗎?
如果肌瘤沒有造成任何症狀,基本上定期追蹤即可。如果肌瘤大小沒有變化,那麼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但如果半年內#體積明顯增大 許多,或是已經#更年期 後還是繼續長大,此時即建議開刀切除並送病理化驗以確保其為良性。如果肌瘤已造成明顯症狀如上述大小便異常或是#經血異常 進而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時,也是開刀的適應症。
🙋♀️會影響懷孕嗎?
有在備孕的女性時常會有疑問說我的肌瘤會不會造成#不孕 或是影響後續#胎兒發展。由於肌瘤大小及位置不同,一般建議還是由婦產科醫師親自問診及做#陰道超音波 以觀察肌瘤生長的型態,才能給予最適當的處置。大體而言,肌瘤是不會影響懷孕的,除非長在#子宮內膜 上。另外懷孕期間才發現的肌瘤一般建議不要做任何的處理。因為懷孕期間子宮是處於高度充血的狀態,此時如果做肌瘤的手術失血會遠超過預期,且對於妊娠也會有明顯的影響。
🙋有什麼地雷食物可以避免嗎?
如果已經知道有肌瘤了,一般民眾最渴望知道的通常是可不可以藉由飲食方面去做預防或改善。目前已知子宮肌瘤是有些微#家族遺傳 傾向的,也就是會不會長肌瘤跟個人體質佔有絕對的關係。而理論上來說,肌瘤是會受到#荷爾蒙 影響而刺激其生長或抑制。但是由於我們平常攝取的食物其所含的成分對於體內荷爾蒙影響幾乎可說是微乎其微,因此建議不需要太過小心翼翼,維持均衡飲食即可。至於如果有在服用相關荷爾蒙的藥物的話,則會建議和婦產科醫師討論藥物的選擇。因為人體荷爾蒙變化極為複雜,加上新藥不斷的研發,因此唯有與時俱進的專業醫師可以做最詳細的分析。
🙋♀️我的肌瘤醫生說要開刀,要選擇哪種方式呢?
最後,如果要做肌瘤的手術,應該要如何的選擇呢?根據肌瘤生長的位置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這裡提供一個重要的知識,那就是#不一定貴的就是比較好,甚至現在也有#藥物 可以使用,不一定要開刀處理。找一位您信任的醫師,妥善的與您的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方案,才是上上策。
🙋什麼是瘜肉?
一般而言,#瘜肉 或稱 #息肉 泛指不應生長出的軟組織。在婦科疾病中,子宮頸和子宮內膜都是容易生長瘜肉並造成病灶的地方。
🙋瘜肉有什麼症狀?
婦科的瘜肉大多是良性的,並不會造成什麼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 。不正常出血包括非月經來潮期的出血以及性行為後出血。
🙋要做什麼檢查?
如果是子宮頸瘜肉,則做內診即可發現。如果是子宮內膜瘜肉,則需要做#子宮鏡檢查 。
🙋什麼是子宮鏡檢查?
子宮鏡可分為硬式及軟式。硬式又依其鏡身管徑大小分為檢查用或治療用。#軟式子宮鏡 是一根細細軟軟比筆還細的光纖內視鏡,可在門診無麻醉下操作,一般不會有太劇烈的疼痛感。檢查時間約莫在五至十分鐘,當下可看報告。
#硬式子宮鏡 則是為了那些無法使用軟式子宮鏡完成檢查時使用,需要在麻醉下進行。有些人因為#子宮頸狹窄 、#子宮頸沾黏 、#子宮腔沾黏 或是#子宮傾角角度過大 ,造成軟式子宮鏡無法進入子宮腔時,可以安排硬式子宮鏡檢查。如果強烈懷疑有病灶,則會直接安排硬式治療用子宮鏡,其管徑較大,可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病灶的同時將患處處理乾淨。一般硬式子宮鏡含麻醉催醒過程大約一小時,當天手術結束即可正常生活。
🙋瘜肉會癌變嗎?
婦科的瘜肉和腸胃科不同,婦科的瘜肉幾乎不會癌變。根據過去的統計,子宮頸和內膜瘜肉癌變的機率不到1%,所以可以說是相當溫和的一個疾病。
🙋瘜肉會造成不孕嗎?
子宮頸瘜肉對於備孕幾乎不會有影響,最常造成的問題是性行為後出血,但這不會影響到懷孕率。然而#子宮內膜瘜肉 則是有可能會增加胚胎無法順利著床或是#早期流產 的可能,因此如果是在#試管療程 中的植入前有發現瘜肉,一般會建議先處理完瘜肉再做植入的安排。
🙋冷刀處理瘜肉較好嗎?
這個問題分兩個層面。現在市面上有許多地方有#自費冷刀 的項目,宣稱可以降低傷害子宮內膜的風險。冷刀是一種類似吸入式絞肉機的裝置,傳統上我們在做內膜瘜肉或是子宮腔中肌瘤時,為了止血會使用通電的電刀來止血,在電燒的過程中對於組織會有一定的破壞力。所以使用冷刀來處理子宮內膜上的病灶確實會降低對於內膜的傷害。
但是瘜肉大多數都是非常淺層,而且和子宮內膜相連的部分很少,所以使用冷刀來處理瘜肉有點殺雞焉用牛刀。用一般傳統的電刀不通電即可處理大多數的瘜肉,這也是目前有些人號稱可以做健保冷刀的方式。
所以總結來說,如果是子宮腔內肌瘤,那麼冷刀處理確實會降低對於內膜的傷害。但如果是子宮內膜瘜肉,冷刀並沒有明顯更多的好處。
🙋處理完瘜肉黃金受孕時間?
因為如果妳是容易長瘜肉的體質,那麼處理完瘜肉有很高的機率復發。所以一般醫師會建議如果處理完瘜肉要 #積極備孕 。那麼這段備孕的黃金時間有多長呢,目前沒有一個定論。不過一般來說,六個月應當是個合理的時間。如果處理完積極備孕超過六個月還沒有懷孕,則應該要尋找不孕症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
最近好孕連連,在吳醫師手上植入已經開五中四了,且這四位都是一次植入就懷孕!其中兩位還是高齡40歲以上!必須說還是有點運氣成分,因為以統計來說一次植入就中的機率是沒那麼高的。
那天我們諮詢師收到其中一位在第一次植入後第九天自行在家驗孕兩條線問說這樣是中了嗎,傳照片給吳醫師看時我不禁莞爾。首先還是恭喜順利懷孕,不過這台灣常見的浴室品牌名稱HCG剛好也是我們懷孕指數的英文簡寫,該不會在這牌子上面的驗孕棒特別容易中獎吧
接續上篇,有個很有趣的問題出現:後腹腔跟腹腔中間是不相通的,胚胎要怎麼到後腹腔著床呢?期刊有後續討論。
在美國,因子宮外孕造成孕婦死亡的比例佔了6%。後腹腔外孕的診斷相當困難,胚胎要如何移位到後腹腔,目前也還不清楚。不過是有幾個假說:
一、胚胎穿過子宮跑到腹腔,再植入進後腹腔。
二、經由淋巴移位
三、經由血管移位
基本上,因為人為造成胚胎穿過子宮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要植入的管子為了避免傷到子宮內膜,基本上都做得非常軟跟細。除非是因為困難植入有使用手術器械輔助之後再植入到錯誤的地方,但這在現代生殖中心實屬幾乎不可能,因為基本上目前都會用超音波輔助定位。
第二三種假說會被提出來是因為有另一個個案報導在植入後發現胚胎著床在主動脈和下腔大靜脈間的淋巴結。如果稍稍有解剖知識的就知道,這個位置和子宮腔可說是天差地遠,中間除了血管淋巴之外完全沒有道路。到這篇文章討論為止,總共有26個後腹腔外孕的個案,其中有50%有做過輸卵管手術,有30%是植入後發生。後腹腔植入的位子幾乎全部都是在大血管及淋巴結附近,暗示胚胎很有可能會進入淋巴血管系統。
有高達70%的後腹腔懷孕的病人無法在第一次就診時就被正確診斷出來。目前正確診斷方式也還沒有一個共識。這例個案是靠超音波沒有看到胚胎懷疑外孕又找不到位置後,做核磁共振才發現。所以我以前在做總醫師時,總是教導學弟妹,子宮外孕的診斷從來就不是”直接”看到外孕的胚胎,而是當你該看到子宮腔內的胚胎卻沒看到時,心中警鈴就該響起了。但此時也不能立刻下結論,因為很多時候只是比較晚著床,比較晚排卵,或是比較慢發育,因此往往要觀察一至兩週左右。這也是很容易會造成醫療糾紛的爭點,因為一般民眾很容易覺得你醫師當初懷孕早期時怎麼沒看到外孕的胚胎,是不是誤診?甚至可能在第一家院所沒有特別發現,過了幾天突然腹痛到急診才診斷出來,這樣第一家院所就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延誤診斷。
良好的醫病溝通,與時俱進的醫療智識,是現代良醫應該俱備的。
這是今年九月份刊登在fertility&sterility的個案報導文章。一般來說這種高等級的期刊已經很少會刊登個案報導了,因此看到這篇文章我特別打開來看。
這是一個32歲不孕病人在植入後子宮腔內找不到胚胎,後來做了核磁共振才在腹腔內找到外孕的胚胎。一般來說自然情況下子宮外孕發生率約為1-2%,而如果是因為做了人工生殖治療的則是會上升到2-8%。子宮外孕最常見的地方還是在輸卵管,再來是卵巢,最後是子宮角,而在腹腔中的外孕實屬相當罕見,尤其是在植入後才發生的。
有些醫師認為會不會在植入後造成子宮外孕是跟植入技術有關,那是不正確的說法。在彰基的時候有過一個個案植入兩個胚胎後,也在子宮腔內看到正常著床的胚胎,結果懷孕六七週的時候病人肚子痛去掛急診,結果發現另一個胚胎遊蕩到輸卵管著床了!所以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在植入後胚胎會在哪裡落地生根,有時候也是要看胚胎自己的想法(笑)。不然理論上兩顆胚胎是會被植入在同一個地方的,怎麼一個就乖乖在子宮腔內著床,一個就亂跑出去玩了呢?
不過也不用恐慌,現在的醫師已經對於子宮外孕都非常警覺了。主要是子宮外孕在懷孕早期非常難以診斷,而一旦子宮外孕的胚胎破掉又會造成大量出血,影響生命安全。只是一開始懷疑的時候,經常需要一系列的追蹤,才能做最後確定,甚至到最後開刀的時候還會翻盤,更改診斷都是有可能的事!你說婦產科醫師也太遜了吧連這個都不會看,但是我敢說沒有醫師在開刀進去前是能100%肯定能做出正確診斷的。
子宮外孕無法預防,只能靠醫師的警覺心,提前發現,儘早處理,如此才能避免不幸的發生。
今年至今參加多場生殖醫學會議,包括生育醫學會、婦產科學會以及一些區域性的會議。吳醫師發現今年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開始慢慢回歸傳統的試管療程的強證據力下的醫療行為。
這句話說得很複雜,白話文就是,專心做取卵植入,不再琢磨於那些無明顯科學根據的檢查裡面打轉。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道理很簡單,目前我們對於高齡或是卵巢功能極差的,往往會優先建議使用捐卵者的卵子受精成胚胎做植入。而許許多多的大規模統計都發現,使用二十歲的卵子植入,懷孕率就和二十歲的人相當;而使用三十歲的卵子植入,懷孕率就和三十歲的人相當。這個現象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就是決定植入後的懷孕率最大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卵子的年齡。其他的那些新興檢查,基本上影響是微乎其微。
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也是我們師長那一輩做生殖的觀念。那一輩的醫師主流觀念就是如果植入失敗,最重要的就是鼓勵病患積極進行下一次的取卵植入。然而現今或許是為了留住病人,或許是有許多衛星產業中間的利澗,往往會誇大一些昂貴檢查的好處,而乎略其可能花了大錢但實際提升的效果相當有限。
不孕的夫妻是很容易被這類昂貴但沒有實證基礎的檢查所吸引的。因為這類人其實有時候就像是溺水的人,他們太強求一次就要成功,因此只要有任何附加的檢查,此時就像是一根浮木,便會牢牢抓住。也因此一些不肖商人甚至是醫療蟑螂,便利用這些特點從中牟利。
當然今天不是批評那些輔助醫療完全沒用,但誠如我一貫的堅持,在醫療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應該誠實告知並和不孕夫妻共同討論各種附加檢查及醫療行為的必要性。
市面上有很多男性保健品,都是號稱可以增加性能力的。其實在不孕症門診常常會遇到把性能力和生殖能力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的問題。所謂生殖能力其實指的就是精蟲品質,也是我們不孕症科醫師真正關心的地方,因為好的精蟲才有可能增加懷孕率和活產率。甚至,性衝動和性能力以及生殖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概念。正常來說有性衝動才有後續,而會產生性衝動關係到的是促性腺激素和睪固酮分泌的量。所以,在我們要開始來看這些研究論文之前要先把觀念釐清。這項產品增加的是性衝動、性能力還是生殖能力?
很多瑪卡的廣告都把所有能力都吹上了天。因此我隨意抓了幾個號稱有科學實證的產品根據其關鍵字去搜尋文獻。發現很多發表的都是在impact factor極低的期刊。或許你會問impact factor是什麼?那個其實就是這些期刊雜誌的一個影響力等級。主要是根據你這家期刊所刊載文章被人家引用的次數多寡還有一些其他我不知道的方式去做評分。簡單來說就是impact factor越高的其文章公信力越高。
那是不是分數低的期刊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呢?倒也未必。分數低的期刊可能的問題是把關不夠嚴謹,審核比較寬鬆,但是偶爾也是會有一些不錯的佳作。所以這時候就要仔細去看裡面的研究設計。通常第一個看的是研究設計的模式,最好的是雙盲前瞻性研究,再來是回溯性研究,再次為個案系列,再次會個案報導。再來是看研究個案數,如果個案數太少甚至小於50個的話,那基本上統計很難跑出明顯差異。最後是看研究機構及國家,是否跟這項產品有利益衝突,也會影響到這篇文章的可信度。講了這麼多,其實就表示現在資訊量爆炸,很多人便開始利用一些濫竽充數的資訊來魚目混珠。
回到主題,瑪卡到底有沒有效呢?我們首先就要看是對什麼有效?如果是對於性衝動和性能力,那看來應該是有正面影響的。尤其是性衝動這方面。至於性能力的話又牽涉到很多因素,這就不方便去做比較了。然後我們不孕症醫師關心的生殖能力有沒有影響呢?我查找了相當多的論文,後來發現大多數有顯著提升精蟲品質的文獻幾乎都是在動物實驗上面,而人體實驗提升精蟲品質目前找到的文章非常少,少數的幾乎impact factor較高的期刊有刊登的,其研究個案數也都很小,因此雖然文章都號稱有提升,但都無法達到統計意義。
所以,吃瑪卡到底有沒有效?我認為還是取決在各位的內心是不是要相信這些廣告。好消息是,目前所有文章都認為瑪卡對人體應該是沒有明顯害處的。
最後業配一下,我在7/10禮拜天晚上有個線上座談會,對於男性生殖能力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報名參加喔!
報名請點連結:報名連結
最近台灣確診數居高不下,雖然大多數均為輕症,但是因為確診母數的上升,因此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重症。我相信許多人每天看到新聞,是越看越害怕,越看越焦慮,也進而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與心情。
身為不孕症專科,面對診間開獎時的懷孕與未懷孕,也總是會有許多壓力。不管是不孕夫妻本身的壓力還是醫師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此如何安慰沒懷孕的準媽媽們以及給予她們正向的思考進行下一次療程的規畫,也變成了我們不孕症科醫師的日常。
也算是半個心靈導師吧。
我自己得益於我太太,在近幾年接觸了聖嚴法師的一些人生開示。聖嚴法師創辦的法鼓山文化,有將聖嚴法師生前的著作以及講演的影片都上傳到網路,免費供大眾閱覽。影音部分youtube均可找到,著作部分則是在法鼓山的官方網站內。我雖然到目前對於人生也有一些體悟,但實在是不敢在這些真正的心靈導師面前班門弄斧,因此只能在這邊推薦給此刻內心徬徨焦慮的你。
疫情總有過去的一天,只是在這當中如何撐過去,需要大智慧來解決。
ps 附圖為女兒隨意丟在沙發的襪子,從這個角度看變成像一個人在大叫。換個角度,帶來歡樂。
在試管療程中最核心的就是濾泡刺激素fsh。然而因應時代的進步以及民眾的期待,許多輔助藥物應運而生。這些藥物的使用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幫助呢?這是個長期以來頗具爭議的話題。
其實在臨床上有時候醫病之間的溝通會有很大的落差,大部分民眾對於醫學證據等級的概念並不足夠。所以會造成一些企圖心比較強的業界人員拿一些證據等級還不是那麼充分的治療或檢查方案當作是他們家的獨門技術。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獨門技術,而是效果還沒獲得世界廣泛的認可。這中間就有很多話術以及策略可以運用。
廢話不多說,直接來看主題。這篇文章其實是一個review型文章,不是original。意思就是他沒有自行作研究,而是歸納統整了其他人的研究並加以解釋發表。裡面探討了一些目前我們常在使用的輔助治療藥物。
第一個是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有時候會被我們拿來使用在卵巢功能沒那麼好或是對排卵針反應沒那麼好的那群人。由於目前世界上對於生長激素的使用是不是真的有那個效果還沒有一個共識,所以被歸類到輔助用藥。而根據這篇文章,目前有數個rct研究都認為在卵巢功能較差的這群人中,使用生長激素可以增加取卵的數量,同時也會增加活產率。
第二個是dhea和q10,目前一些零星的研究也認為對於卵巢功能較差的是具有其效果。也是目前唯二比較廣泛被認可適合拿來當作養卵的保健補充品。而在這篇文章也認可目前這兩項產品在卵巢功能較差的人身上是有其效果的。
最後是排卵藥在試管療程中的使用。目前排卵藥有兩種,一種是健保給付一種是自費。自費的排卵藥不見得就比較好,而是因為在不孕症的用途並不是原始藥廠的適應症,因此在使用之前醫師通常會跟病患解釋清楚。而目前的實證看來,排卵藥在試管療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在減少排卵針的總劑量,對於活產率則是沒有顯著差異。
不再憑感覺,透過科學實證及國際期刊研讀,讓臨床的醫療決策不再是各說各話。目前這三類輔助藥物因為其證據等級還沒到非常充分,因此還不是常規使用。但對於第一次療程反應沒那麼好的時候,可作為調整用藥的參考。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當我第一次在診間遇到這樣的諮詢時,我也覺得非常困惑。因為covid-19疫苗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東西,所以我也不是很確定。再來就是造成經期亂掉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情況也很難去找出確切的原因。但後來的數個月內,我已經遇到了不下十例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稍微搜尋了一下文獻,結果還真有!
不再憑感覺,今年一月熱騰騰剛出爐刊登在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的文章。其研究搜集了3959位個案,其中2403有注射疫苗,1556位沒有注射疫苗,大部分注射的均為莫德納或BNT. 結果發現有注射疫苗的平均經期會延長一天。
這項結果雖然跟臨床經驗不太相符,但請注意這是平均,所以實際上有可能是更長的。
其實想一想可能也是合理。目前所知COVID-19造成的抗體會攻擊生殖細胞,包括卵巢。雖然我之前的寫過一篇文章說研究報導說疫苗不會影響卵巢功能,但短暫造成一些經期的影響,是有可能的。
只能說,生殖與內分泌的世界很奇妙,還有許多未知的世界值得我們去探索。還是老話一句,本篇是提供國際知名期刊及學術報導的成果,實際防疫相關規範敬請參考國內CDC的指引。
本週參與了台北生殖醫學會最新的討論,會中齊聚了國內生殖醫學的先進與新進。最有趣的議題即為探討到糖尿病的藥物被發現或許可帶來反覆植入失敗案例的一個新的契機。
反覆植入失敗指的是已經進入試管,但植入了兩次好的胚胎後仍然沒有懷孕,撇除掉其他因素,即可稱之。簡單講就是不明原因植入好的胚胎超過兩次還沒懷孕。
目前這個是在我們生殖醫學界最棘手的問題。所有的醫生也都期盼他的病人可以一次植入就懷孕,但事與願違,往往會被寫出來的都是好的,但還是有許多案例是植入很多次仍然沒有懷孕。一個合格的醫師當然會盡量找出失敗的可能原因,但令人沮喪的是,目前整個全世界對於胚胎著床的機制還不是完全的了解。所以因此也衍生了很多不一樣的觀點,有時候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醫療和檢查。
這篇文章發表在ebiomedicine,這是一篇impact factor 8分左右的期刊,算是分數滿高的了。實驗設計是前瞻性研究,雙盲測試,隨機分配18-42歲有三次以上流產史的女性。其中38位給了糖尿病dpp4藥物三個生理週期,對照組則是給安慰劑,之後統計endometrial mesenchymal stem-like progenitor cell, 這是一種反應受孕能力的內膜細胞。結果發現在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這組有明顯的提升,一年內懷孕率也有所提升。
要怎麼解讀這篇文章呢?這是篇高分期刊,前瞻性研究雙盲測試,而且發想相當具創意。但是問題是樣本數不多,因此不能單靠這篇研究就開始將這類藥物在臨床上使用。我之前也做過反覆性流產的研究,這類研究最大的困難點就是個案收集困難,而且會造成反覆性流產的原因過多。但即便如此,這篇仍給我們一個相當光明的研究方向。
我另一篇文章有提過,體重過重對於懷孕率是絕對有影響的,或許關鍵就在這篇當中。
這篇來得太突然,連我自己都被打臉了。
近幾年子宮腔和陰道微生菌落的健康狀況愈來愈受到生殖學界的重視。我自己在研究醫師時期也是做跟這個相關的研究,關於這些,我有空會再撰文分享。
這篇是2022年三月份美國生殖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所刊登,主要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所發表的前瞻性研究。他們主要是去探討在陰道菌叢如果是以乳酸菌為主的菌落是否對於懷孕率有幫助?過往我們的認知都是乳酸菌存在於陰道中會幫助陰道維持一個弱酸性的環境,因此有助於減少陰道感染、骨盆腔感染等婦科疾病。對於懷孕率目前也有些學者提出如果在子宮腔探測到的菌叢是以乳酸菌為主的話,那麼懷孕率就不會下降。
這篇納入了458個<45歲的婦女共1376個月經週期,分成均質的兩組,一組陰道採檢有乳酸菌,一組沒有,每兩個月採檢一次。統計共六個月自然同房的懷孕率。結果發現在兩組中的懷孕率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該怎麼解讀這篇論文呢?第一、它是前瞻性研究,並刊登在Fertiliy and Steriliry上,該雜誌Impact factor常年在5以上,算是具公信力的期刊。第二、它採計的是自然同房而非做試管或人工授精的懷孕率,兩組在自然同房的品質和頻率上很難做到完美的控制,儘管文中有說根據同房次數去做校正,但是同房的時間和頻率我認為很難做到完美的校正。第三、採納範圍達45歲以下,基本上超過38歲就已經有很多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懷孕率,因此此項研究收錄個案範圍有點太廣。
所以又是一篇標題有趣,但內容幫助不大的論文。不過這篇有點適時矯正目前的流行趨勢。目前有許多文獻均在探討子宮腔和陰道菌叢如果是以乳酸菌為主的話是否會增加懷孕率。請注意之前的文獻只能證明說非以乳酸菌為主會降低懷孕率,但沒有證明以乳酸菌為主會增加懷孕率。這是有邏輯上的差別。
結論是,魔鬼藏在細節中,也是我最近的感慨。生殖的知識太複雜了,很多也還是未定論。一個負責的醫師應該要隨時保持謙卑且學習的精神。但是,病患們又怎麼知道哪一位才是好醫師呢?
這是個有趣的議題。新聞常報導說感染COVID-19之後會造成男性精蟲數下降,那麼同理可推,是否打了疫苗也有可能攻擊卵巢組織進而造成卵巢功能下降呢?
二月份歐洲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刊登了一篇以色列(又是以色列)的前瞻性研究。他們分別在打mRNA疫苗前和打了第一劑的三個月後去抽AMH。AMH是生殖領域中評估卵巢功能和庫存量最重要的工具。結論是沒有統計上差異。
以色列是全球最早大規模施打COVID-19疫苗的國家,因此該國也靠這個政策水了很多篇論文出來。這篇是前瞻性研究,所以可信度有。但是文中作者自己也承認因為只有三個月,所以無法觀察長期的影響。至少就剛打完三個月內來看,目前應該是不用擔心產生的抗體會攻擊珍貴的卵巢功能。在高齡及卵巢功能不佳的女性朋友可以放心了!
以上資訊單純分享國外最新訊息,台灣一切防疫資訊還是以國內CDC公佈為準則。
這是篇另類的文章,主要是探討在做不孕症療程諮詢時,如果改由多療程計畫來做一個統合的討論是否會比過去單一療程還要好?
講起來很繞舌。其實很簡單。過往我們不孕症科醫師和諮詢師在療程解釋時,大多數著重在這次的療程該如何進行。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現今全世界的生殖專家們對於影響胚胎著床的因素還不是完全清楚。所以在植入之後能不能懷孕,只能告知大數據統計出來的機率大約為何。
而這篇就是在討論一種新型態的諮詢過程的可能性。直截了當告知不孕夫妻這次療程的失敗率有多高,如果失敗後該如何處置。此時討論的,將不再是單一療程的成功率和花費,而是綜合療程的成功率和花費。
如果這個概念得到推廣,將會影響未來許多研究的結果呈現。將不再以單一療程的懷孕率來做比較而是多療程的綜合懷孕率。在門診忠實告知此次植入的預估懷孕率是我一向的原則,而不是高估可能的懷孕率來吸引徘徊中的夫妻進入療程。這是我認為一個有良知的不孕症科醫師該做的事。
過往有一陣子許多不孕症科的醫師流行在植入週期前的上個週期做內膜刺激,其方法百百種,最常見的就是伸一根細細的器械到子宮腔中在內膜上輕輕刮兩下。其主要根據是之前有一篇文獻提出認為植入週期前做內膜刺激之後發現因為子宮內膜表面受到了一些破壞,可能會釋放一些生長因子,那麼在下個週期做植入的時候,會增加胚胎著床的成功率。其概念就像是我們受傷之後,身體會啟動一定的修復機制,而這個修復機制”理論”上應該會幫助局部的生長和癒合。而該篇文獻又提出有一定的統計意義,證實在懷孕率上有所提升,所以一時蔚為風行,許多不孕症科醫師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行為在植入前做子宮內膜的刺激。雖然該篇研究樣本數不多,證據等級不強,但因為內膜刺激也不具侵入性,操作得當的話也不會造成太多的疼痛,所以還是廣泛被使用。
然而,行之有年的內膜刺激,真的有效果嗎?
不再憑感覺,這個月熱騰騰剛出爐的生殖權威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刊登了一篇多中心共220位的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員隨機分配有做子宮內膜刺激跟只是把器械放在子宮頸後穹隆但是沒有伸入內膜做刺激的兩組,去統計她們之後的活產率. 結果發現不管是臨床懷孕率、持續懷孕率、流產率和活產率均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做內膜刺激組的疼痛指數明顯增加。
要如何解讀這篇研究呢?第一、這是前瞻性單盲研究,也就是病患本身不知道,但操作者知道。這樣的研究雖然不如雙盲研究,但是前瞻性研究本身就已經比回溯性研究還要有可信度許多。第二、魔鬼藏在細節中,這次的實驗是統計此項內膜刺激的操作後三個月受試者"自行同房"懷孕的機率,而不是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懷孕機率。第三、該研究受試者為42歲以下,年紀平均來說稍微比較大,因此影響懷孕率的因素變得比較多。所以總的來說,從這篇結論看來使用內膜刺激應該是除了增加病患疼痛指數外沒有明顯益處。
盡信書不如無書,此項實驗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於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指引是否能夠直接給予適當明確的方向,仍然未知。目前我的做法會是參考過去經驗而改良後的處理,降低了臨床上疼痛與不適,但是詳細情形可能只能在診間說明。
近些年來百日咳疫苗在孕婦妊娠第二三期施打已廣為推行,普遍準媽媽們也都有這個概念。這也是少數被宣傳可以透過母體施打疫苗,透過胎盤讓寶寶也獲得保力的想法。同樣的概念做衍伸,有些人或許也會好奇是不是媽媽施打covid-19疫苗寶寶也能獲得保護力呢?
不再憑感覺,熱騰騰剛出爐美國CDC才剛公佈刊登在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MMWR),其Impact factor為11分的期刊為新的準則。文中提到:在孕期打滿兩劑mRNA疫苗的準媽媽們其寶寶出生後六個月內因感染Covid-19而需要住院的比例降低約六成。而如果只打一劑的話,在妊娠早期和晚期分別降低住院比例達三成和八成。也就是說,如果單純打一劑,那在妊娠中後期對寶寶的保護力較好。
話說回來,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目前全球covid-19感覺上是在收尾階段,新的變種已慢慢向流感化靠攏。過往對於covid-19的認知在幼年族群的威脅不如老年及免疫力差者。所以這項研究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但是懷孕期間施打疫苗主要還是評估媽媽的身體狀態是否適合才是。
以上資訊單純分享國外最新訊息,台灣一切防疫資訊還是以國內CDC公佈為準則。
不再憑感覺,今年最新生殖領域權威期刊已經有人發表了!
2022年一月分在美國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該期刊為目前世界生殖領導期刊)發表的回溯型世代研究,篩選了以色列18-38歲共428位病患672個植入療程。以色列為全球最早大規模注射疫苗的國家,因此有非常多的資料可供研究。實驗組為具免疫力組,包含44位感染COVID-19後及220位打過COVID-19疫苗,而對照組共287位病患。 兩組病患基本資料並無統計上差異。經過統計,在每一次植入後的著床率、臨床和持續懷孕率均無顯著差異。
但目前本中心經驗是打完疫苗後一週內儘量不要安排植入。原因是打完疫苗後的三天內有可能會引起發燒、感冒等副作用,再來體內免疫抗體濃度提升,這些都是理論上會造成胚胎著床失敗的因素。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研究要看,實務上還是要經過自身理論及經驗的思考才能做出對我的病患最有益的決策。
以上資訊單純分享國外最新訊息,台灣一切防疫資訊還是以國內CDC公佈為準則。
老一輩的醫師往往都會習慣性地訓誡病人要減肥。最主要是懷孕的時候體重越重,整個懷孕過程的風險就越高,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發作的機會也更高。這些已經有相當多的國內外文獻都告訴過我們了。但是減重對於不孕症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對於胚胎植入後的懷孕率有沒有差呢?理論上來說是絕對有差,尤其是在多囊性卵巢這類不孕族群。因為多囊的族群體重越重體內雄性素和胰島素抗性就會越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但多囊體質的病人天生因為賀爾蒙失調的原因,本身就更難減重,一味的訓斥其實往往不見得有良好的效果,反而增加病患的心理壓力。
關於減肥的心路歷程和一些最新研究及臨床應用,我會再另外找時間撰文分享。還是來看看我們的前輩說得有沒有道理吧!
不再憑感覺,2014年美國加州STANFORD大學生殖醫學科/婦產科/內分泌科共同發表的一篇回溯性研究,他們定義肥胖為BMI>25kg/m2(好嚴格!),並搜集了這些病人且同時有在做不孕症治療的病患。而對於是否有減重成功的定義,則為體重下降有超過10%(感覺相對寬鬆)。這些被定義為肥胖的病患固定在內分泌科做飲食/運動甚至一些藥物的治療及追蹤,並對於後續不孕症治療的懷孕率、活產率和減重程度去作分析。結果發現有減重超過10%的那組有顯著提升的受孕率(88% vs. 54%)和活產率(71% vs. 37%)。
這算壞消息還是好消息呢?壞消息是,開始減重吧,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對於懷孕率的提升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活產率,簡直是快要有兩倍的差距。好消息是,如果妳正在減重的路上,那麼恭喜妳!結果是甜美的且充滿保障的。
這是我在2020年參加美國生殖醫學會時所拍攝的投影片。主要是探討腦下腺促性激素拮抗劑在肌瘤上面的治療。過往對於肌瘤主要的處理方法為開刀,但現在時代進步,已經有許多藥物可以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
拮抗劑目前在台灣只有針劑,而這篇報導是國外最新的口服劑型。希望未來如果證實效果良善,台灣也可以引進,造福病患。腦下腺促性激素拮抗劑在許多婦科疾病都有角色,只是現在只有短效的針劑,因此應用範圍較為侷限。
2022年第一場中華生育醫學會,每一場演講的主題均相當有趣。對於接受不孕治療過程及備孕過程的諮商我尤其感興趣。因此就算是大寒流,就算是從台南早上五點就要起床趕赴台北,我還是披荊斬棘(x)披星戴月(o)地坐高鐵趕場。這場是最後一堂課,請到了李玉嬋心理師,她本身是擔任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的教授,對於醫療諮商這塊有專門的研究。
過往我們生殖醫學科對於接受不孕治療的客戶往往過於專注在讓病人懷孕這件事,畢竟那是我們的本業。但有的時候其實沒有考慮到在接受療程的身心壓力。
不孕壓力強度相當於威脅生命的重大疾病。有63%的不孕夫妻覺得不孕壓力更甚於離婚。所以我為所有有勇氣接受不孕症治療的夫妻都給予最大的敬意。尤其是在反覆植入失敗,或是反覆性流產的族群,更是承受身心靈極大的艱熬。這種艱熬不只是來自於家人、親友,有的時候甚至來自於醫療人員,覺得有負於週遭人的殷殷期盼。更有甚者,在做不孕症療程時,可能對於自我價值的一種否定。
其實,在不孕和備孕這條路上,並不是孤單的一個人。我之前有個小小的願景,我希望能成立一個兼具醫師心理師胚胎師藥師的單位。所有的諮詢師都有諮商的證照,並一起加入治療的團隊。這樣在做不孕症治療的時候,除了醫學上的建議之外,也能有心靈上的寄托。
三年前,還沒有疫情的時候,跟著彰基生殖醫學團隊到香港遊玩。
我的恩師蔡鴻德教授和吳成玄主任均為台灣生殖領域的權威,尤其是蔡教授更是台灣生殖領域的先行者,曾當選為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和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而吳成玄主任目前也獲選為台灣生殖醫學會監事。他們每年都會帶領彰基團隊在實驗室調整儀器時的那幾天到各地旅遊。這張照片是那時候住在維多利亞港青年教會旅舍時的留影。那時候的女兒就已經很懂得欣賞美景了,每天早上起來跟晚上回來必定駐足窗邊看一下風景。
今天剛好臉書回憶翻出了這張,許多快樂回憶跟有趣回憶都湧上心頭。現在女兒四歲多,回想這幾年,育兒之路雖然辛苦,但女兒也帶給我們夫妻很多的歡樂。
小心!經痛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凶!
相信不時會在網路或是親友間聽到這個名詞,甚至可能是發生在妳自己的身上!其實巧克力囊腫是一個俗稱,其正式學名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但是因為它是一個卵巢的囊腫,如果開刀將其劃開,裡面流出的內容物跟巧克力漿的樣子非常相似,故有此俗名。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其下有一系列的疾病都跟其有關。顧名思義,它就是子宮內膜長在了不該長的地方,所以叫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內膜長到了子宮肌層中,就叫做腺肌症。如果內膜長到了卵巢囊腫上,就叫做巧克力囊腫。如果內膜散佈到骨盆腔中,就是深度浸澗內膜異位症(deep infiltration endometriosis, 簡稱DIE)。甚至內膜也有可能跑到氣管中,就會造成週期性咳血、跑到膀胱上,會造成血尿、跑到直腸上,會造成裡急後重或是解便疼痛,其表現可謂相當多樣性。
而幾乎所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共同症狀,就是經痛!而且因為骨盆腔有異位的子宮內膜,所以整個骨盆腔都處於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態,其嗜中性球和抗體都會比正常人還要多,而這種發炎的狀態,甚至會吃掉正準備著床的胚胎。而如果有巧克力囊腫的患者,其卵巢功能也會受到侵害,因此卵巢細胞衰老的速度也會比正常人還要快許多。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其骨盆腔都會有不等程度的沾黏,也會造成輸卵管不通甚至不孕。
過往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並沒有良好的辦法。處理上就是減少生理週期賀爾蒙的波動,減少月經次數。如果有比較嚴重的巧克力囊腫,尤其是大於四公分的,則會建議開刀。現在拜醫學進步,不但有針劑的自費藥物,甚至有口服藥。好消息是口服藥一旦經醫師診斷,是可以有健保補助的。最新一代的口服藥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的經痛具有良好的療效,而且用藥方式簡單,沒有過往口服藥的副作用,可說是患者的福音。而因為新型態藥物治療方式更為多元,目前全球最新觀念是將子宮內膜異位症當作像是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來處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長期控制,定期追蹤。如果還沒有完成生育計畫的女性,更是應該選擇正確的不孕症科醫師,才能為您作最全面的處理。(本篇附圖為無版權圖庫)
不孕症治療一定很辛苦嗎?談談微刺激療程。
過往妳對於不孕症的概念是什麼呢?好像還很久以後的事?聽說很辛苦每天要打針?聽說壓力很大等懷孕開獎時?似乎要準備一大筆錢?等等等。
妳知道嗎?其實不孕症治療也可以很輕鬆、很佛系!
現在國外最新的觀念,已不再認為不孕症的治療一定要每天打很多劑量的排卵針,取卵時一定要取很多顆卵。這樣不但一次療程的花費驚人,準媽媽也承受打針抽血一直回診的辛苦。再來花了這麼多錢下去,每一次的植入後到開獎中間,就像是以前學生時期等成績公佈那樣的煎熬難耐。如果妳對於這樣的治療經驗感到恐懼、擔憂,其實可以選擇微刺激方案。
什麼是微刺激方案呢?過往這種療程是使用在那些卵巢功能非常差的族群身上,因為這一群族的人就算打了很高劑量的排卵針卵泡也不一定刺激得起來。於是醫師換個角度,每一次的月經週期排定一天回來照卵泡,如果當個週期有機會,那麼就打少少的針,取少少的卵。如此一來,整個過程花費不多,身體負擔不大,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懷孕率。
如今,這種微刺激療程也可以拿來應用在一般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對於正式的試管療程感到焦慮、暫時沒有那麼多時間頻繁回診、或是認為還想要試試看自然懷孕的,都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案。一旦使用這樣的方案,每個月的看診就像看感冒拿感冒藥那樣輕鬆,而且如果想要轉回正式的療程也可以隨時做更改,彈性增加了許多。
微刺激方案,讓妳在懷孕的路上不再辛苦,充滿正能量!
新時代的觀念—凍卵與生育規劃
現代社會女性進入職場越來越普遍。然而許多人在打拚事業的時候,卻忘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卵巢功能是會隨著年齡而不斷的退化,而且退化的速度其實比大多數人心中的認知還要快許多。現今的生殖醫學最大的瓶頸之一,就是無法將卵巢逆齡,也就是說一旦妳的卵巢開始退化了,它的功能就沒有辦法再大幅度回復。
臨床上,目前有一項自費的抽血檢測AMH,可以輕鬆而快速的判斷妳的卵巢功能。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的統計,女性的卵巢功能在38歲之後就會呈現雪崩式下滑。一般在門診做諮詢時,往往測出來的結果都比病患本身預期的還要低。這可能是歸咎於現代工作壓力大,日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食安等等的危害。而且更殘酷的是,隨著年紀越大,卵子品質跟功能會同步惡化。也就是說就算成功取出卵子,不正常的機會也是大增。現在大數據都有很多的資料告訴我們,年紀到了40歲左右的時候,正常受精卵的機率大約只有1/4。也就是說每十顆胚胎,大約只有2~3顆是植入有機會懷孕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踏進診間的患者,只要年紀大於40歲,基本上不孕症科醫師都會鼓勵做試管。不是為了賺妳的錢,而是就連做試管嬰兒成功的機會也在快速流失當中。
對於想要懷孕的女性來說,光陰真的是一把無情的枷鎖。正常情況下,每個月只會排卵一次,也就是說一年只有12次受孕的機會。一旦卵巢功能退化以及卵子的品質下降,每一個月一次的受孕機會都是相當難得。所以這也就講到了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主旨:凍卵。
相信新聞不時有報導某某女名星跑去凍卵為了將來作準備云云。但是凍卵的年紀也是關鍵。如上所述,如果在40歲的時候凍卵,不但一次療程能取得的卵子較少,就算為來解凍成為正常胚胎的機率也會比較低。所以目前國外均建議在35之前如果短期內沒有生育計畫但懷孕是妳人生規劃的一部分時,儘早選擇凍卵。甚至有歐洲國家計畫想要針對凍卵做國家級補助,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其實仔細想想,平常的妳為了健康買保險、為了車子買保險,但妳有想過為了妳自己的生育規劃買保險嗎?現代兩性平權,女性在職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是往往在拚事業的達成人生成就的時候,時間就悄悄流逝了。等到人生到了一個段落,覺得還缺少了什麼的時候,此時想要懷孕就已經難上加難了。
及早作好生育規劃,做好相關的檢查,必要時凍卵以因應快速變化的世局,方為現代成功女性的上上之策。
流產是指在懷孕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造成胎兒減損。臨床上以20週為一個界限,如果大於20週流產還是算做一次生產,小於20週流產則是單純的流產。但這只是醫學上彼此溝通的共識,對於懷孕的媽媽們,流產則是一次期望的落空跟心情的沮喪。
而這樣的情形如果還發生兩次以上,則稱為反覆性流產。發生率約為1%。定義很簡單,但診斷很複雜。主要是造成的原因很多,而且很多時候檢查做完了還是找不到個確切的病因。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胚胎的染色體異常,佔了約六成。至於其他的原因包羅萬象,諸如子宮體結構異常,凝血功能異常,荷爾蒙失調如甲狀腺和泌乳激素異常等等,皆有可能造成反覆性流產。
根據可能造成反覆性流產的原因去做相應的治療,大部分都可以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然而,還是有部分的人是找不到原因的,此時就可以藉由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的方法,來降低不健康胚胎的機率。
檢查很多,原因也很多。但一位正直的醫師應該秉持著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給予的檢查都是經過國際期刊認證證據等級夠的,有幫助的。至於有些證據力不是那麼充分或是目前有人開始研究但還沒有一定共識的,則是都會和妳作充分的告知及討論,而不是一踏進診間就要開始花錢的感覺。
這是對我自己的期許,也是我認為一個有良知的不孕科醫師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