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研討會
2019 Conference
2019 Conference
德勒茲創造許多哲學概念,而這些概念也廣泛影響了當代西方文學、藝術與電影等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德勒茲的概念語彙往往綿密而繁複,每每涵蓋眾多領域知識與悠遠的思想傳統,總令人望之卻步,這同時也造成翻譯上極大的困難。本次會議以「翻譯德勒茲」為主題,並以個別「關鍵字」為單位,將主要探索這些概念語彙在台灣乃至華語脈絡下的轉化與流變。這裡,「翻譯」一詞既是語言與文化層次的用法,也包含概念的衍繹。因此,會議建議發表人擇一德勒茲關鍵字(例如皺摺、情動力等),或反省中文譯詞的使用、或探究其概念的翻譯轉化、抑或在譯文脈絡考察可能的轉化與創造。
Affect and Critique: Language, Bod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在跨文化弔詭關係中,現當代華語文學文化所體現的「情動」與「批判」,是感性與理性的一體兩面。遵循此會議主題,論文可涉及(但不限於)下列議題:華語現當代文學/文化的對理性的(自我)批判如何與生命觀照、身體感性、創傷經驗相關聯?生命的情動力或創傷感如何可能參與到對歷史話語的建構/解構中?現當代文學藝術作品在語言面向上如何表現出文化政治(包括異議政治、解放政治、革命、國族)或意識形態批判的指向?跨文化視野下的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如何可能揭示出美學-政治場域中更為複雜的精神與思想特質?
主題演講
「痛哭古人,留贈來者」:陳寅恪,唐君毅,隱微寫作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陳寅恪與唐君毅是二十世紀中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代表。陳寅恪以中古史學享譽海内外,唐君毅則是新儒家領袖之一。一九四九年中國政權易手,陳選擇留在大陸,唐君毅遠走香港。世變帶給他們生命絕大考驗,也影響日後治學導向。
陳、唐二人治學方法頗有不同,但此時都選擇向文學致意,並以此作爲應答歷史的方式。前者的《再生緣研究》與《柳如是別傳》,後者的古典小説——尤其《水滸傳》——解讀,均發前人之所未發,並寄托一己塊壘。陳寅恪自謂筆下「痛哭古人,留贈來者」;唐君毅的論述則被稱爲流露「故國山川的悲情」。兩人文字所啓動的情感與意向為現代中國文論留下重要見證。
本文討論著重三個方向:一,參照施特勞斯 (Leo Strauss)「隱微寫作」論,思考陳、唐二人文論的政治及生命隱喻;二,文學作爲辯證自由與民主的方法;三,「憂患意識」如何導出「幽黯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