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研討會
2010 Conference
2010 Conference
歷史、文學與作者:重探台灣“新”電影
國際學術研討會
History, Literature, and Auteurs: Revisiting Taiwan New Cinema
主辦: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
2010.10.22-23 中國文哲研究所
會議宗旨
本研討會的召開,是當前諸多國內外電影研究者共同的願望;我們一致認為,新電影的整體回顧,此其時矣。我們由歷史、文學、電影作者的概念,探討新電影的興衰在電影史上的意義;鄉土文學、現代文學的改編風潮如何與新電影息息相關;以及法國電影作者論與新電影美學的關係。我們將新電影與歷史、文學作連結,同時探討新電影與法國新浪潮美學理論的關係,希望本研討會的召開作為起點,能帶領台灣電影研究走向跨領域、跨文化的研究。
臺灣新電影曾在國際電影學界引領風騷,屢屢獲得國際重要電影節肯定,是值得我們自傲的文化創意產業。緊接70年代健康寫實當道之後,幾位新銳導演如楊德昌、侯孝賢,以及稍後的蔡明亮,在美學上力求突破,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新浪潮風格。由於國片輔導金制度的培育,加上歐美電影節大獎的推波助瀾,造就了臺灣電影有史以來的國際級大師,被譽為「電影作者」(auteurs)。新電影於1980年代末達到高峰,到90年代下旬,逐漸失去觀眾。如今國際電影學界雖仍忠心耿耿,一般觀眾卻早已對新電影興趣缺缺,新電影的導演群也淪為學院派導演。結果多年來國片沈寂一片,到了21世紀初,「臺灣電影已死」的悲觀看法,甚囂塵上。
新電影因何異軍突起,又因何黯然沒落?繼2008年《海角七號》引發全民看電影運動,2010年《艋舺》票房再度報捷之際,正是檢討新電影得失的最佳時機。本計畫由中研院文哲所與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香港浸信大學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合作,擬由「歷史、文學與作者」的角度探討新電影的興起、發展與定位。參與的學者希望能為台灣電影略盡棉薄之力,我們期待透過本研討會的召開,重新喚起國際學界對台灣電影的關注。
研討會主要由三方面探討新電影的來龍去脈:
一、新電影的興起與沒落在台灣電影史上的意義:
台灣新電影興起於7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當道之後,可說是對政策主導的電影工業的反動。從1980年代初期起,新電影導演企圖擺脫當時電影作為國族大敘事附庸的模式,轉而走向個人風格,以台灣社群為主體;這與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後的本土化運動,息息相關。新電影表面上並不明顯牽涉政治,但是他們直接面對各種電影和文化遺產;他們挑戰、檢討、甚至摒棄了舊有的說故事形式(喜鬧劇)、商業電影的傳統類別、父系繼承制(學徒制)及儒家思想之類的文化遺產。新電影開創的個人化、社群化的電影趨勢,與台灣解嚴前後白熱化的民主運動,可相對照。民主運動成功(或式微?)後,新電影越來越走向菁英風格,也開始逐漸沒落。而「後新電影」如《海角七號》、《冏男孩》、《艋舺》等,充滿通俗「台味」的影片票房成功,是否意味新電影的菁英創作理念和創作模式本身,種下了失去觀眾的因素?然而,相對於新電影受到國際公認的藝術價值,這三部票房傳佳績的「後新電影」,卻少受到國際媒體關注,是否 1) 因偏向庶民品味而有損藝術成就;或 2) 因台味過重而缺乏感動境外觀眾的普遍性?然而通俗電影亦應有其庶民美學觀,台味與普遍人性如何協商?此種種思考攸關台灣電影未來的發展,都是檢討新電影的興衰時,值得探討的議題。
二、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的關係:
改編文學作品是電影的常態,新電影亦不例外,其興起與發展,與文學作品的改編息息相關。根據盧非易的統計,1982至86年,改編小說的比例約佔新電影影片全體的二分之一。例如早期意外成功、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的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與〈蘋果的滋味〉。其他如《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與《我愛瑪麗》等,也都受到歡迎。重要的現代派作家如白先勇、七等生與王禎和等人的小說,也大量出現在銀幕上,使文學改編成為80年代臺灣新電影重要的標記。直到1998年,侯孝賢改編自張愛玲譯注的《海上花》,雖然台灣票房失利,在法國卻大賣。而文學人如朱天文幾乎成為侯孝賢電影的專屬編劇,其與新電影的淵源,亦值得探索。
三、電影作者論(la politique des auteurs)與新電影美學:
1986年楊德昌、侯孝賢等新電影導演及五十位支持藝術電影的文化人,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提出〈臺灣新電影宣言〉,標榜他們是「有創作意圖的電影作者」,並把自己與港片及好萊塢影片作區隔。這充分說明,新電影導演以電影作者自我期許,並自覺到臺灣新電影與法國新浪潮電影理論的聯繫。但是對好萊塢和港片的輕視,卻並非195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機關刊物《電影筆記》的一貫立場。例如該刊的創始人巴贊,特別欣賞美國導演卓別林、希區考克和威爾斯(Orson Welles),該刊也始終熱捧好萊塢出身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台灣新電影導演排斥好萊塢的通俗走向,標榜藝術與通俗對立。《電影筆記》作為電影作者論的源頭,對台灣新電影導演的支持不遺餘力,例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經常在該刊上有專題報導。一直到2009年蔡明亮的《臉》終於收藏入羅浮宮,他自己也始終以作為電影作者自豪,認為電影主要是導演的自我印記;相對的,他忽視故事、表演、劇本在電影中的地位。然而,每部影片都標榜自我印記,是否淪於自我複製的陷阱?忽視了故事、表演、劇本等元素,是否新電影失去觀眾的原因?我們有必要檢驗電影作者論與台灣新電影美學之間的關係,由此可以把台灣新電影研究擴展到其與法國新浪潮、好萊塢電影之間的連續或斷裂。「後新電影」如《海角七號》、《艋舺》的好萊塢手法十分明顯,是否意味當今電影導演意識到必須藉助好萊塢風格,以喚回觀眾?
凡以上種種及相關議題,都是本次研討會將探討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