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讀書會緣起要從2007年度開始舉辦文哲理論研習營談起。參與的同仁經過長期的共同切磋探討,已逐漸形成研究群在學術上的共識:以華文文化圈(Sinophone communities)為重心,發展跨文化批判理論,目的是與現行歐美理論研究作區隔。後者以西方理論為中心,以華文文本為輔,同時對華文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容易淪入刻板成見。這樣的進路,對了解華文文化圈的現代性沒有幫助。我們將以華文文化圈共同關心的議題和文本出發,探討跨文化、跨語言批判的可能性。
我們提出「華文文化圈」的概念,是因為「中國文化圈」的說法與政治意涵無法分割,而「漢字文化圈」,又影射二十世紀初日本東亞殖民的歷史。「華文文化圈」的概念,包括使用漢字閱讀寫作、但使用不同母語(例如北京話、廣東話、閩南話,甚至德語、英語)的全球華文社群。這樣的概念,打破國家、地域的刻板疆界。我們期待這樣的概念能化解國家紛爭、地域偏見,使所有華文社群的學者均能在立足點平等的理論平台上,從事對話。
讀書會在這一年中將進入新階段的探討,以跨文化現代性為研討重心。近年來現代性為文史哲學界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有所謂多元現代性、翻譯現代性、被壓抑的現代性等等。我們提出跨文化現代性的概念,內容詳見下文:
1) 所謂跨文化現代性,不僅是跨越國家語言界限,也包括突破傳統/當下、菁英/通俗、標準語/方言、術語/俚語、主流/非主流、圈內/圈外等區隔。劉禾提出的翻譯現代性,強調國家語言轉換過程中產生的現代性。我們主張,現代性發生的場域是所有不同層次(包括不同國家和階層、性別)的文化和語言接觸匯聚的場所。我們認為跨文化場所是創造性轉化的空間。
2) 跨文化實踐牽涉到個人與不同文化體制之間的權力關係。能動性如何在不對等立場中發生;弱勢在面對強勢能量時,如何挑戰體制界限?劉禾及史書美等後殖民主義學者,認為東方面對西方、女性面對男性權力體制時,總是處於弱勢的受壓迫者,這種關係是不對等的關係。我們則認為,所謂「平等」是理想,即使是法律,也只能規定基本原則,無法提供保障絕對平等的所有細節;無論有多少規定,模糊空間永遠存在,需要不斷探索界限和協商。我們主張,能動性總是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中發揮作用;如果絕對的平等存在,就沒有自由(所有未來世界的想像,都說明:標準化的絕對平等,必然導致絕對的束縛)。跨文化實踐必須不斷測試界限,尋求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
3) 現代社會中的個人,每天都身處跨文化場域中。大多數人在各種異質資訊中隨波逐流,像容器一般接收記憶又釋放出去。具備創造性轉化能力的個人,則具有高度自覺,自知正從事門檻經驗的工作,總是不斷測試界限,試圖跨越──這即是跨文化現代性的真髓。在創造性轉化的過程中,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都不得不產生蛻變。
4) 跨文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討不同文化的聯繫,而非後殖民學者所強調的對立。所謂間文化的(intercultural)討論,是強調自我與他者的對比,而跨文化的(transcultural)則是由文化混血的動態交錯出發。我們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不同的文化如何透過翻譯、旅行、概念的互通等等,而產生聯繫。
《色|戒》:藝術家與跨文化現代性
主講人 彭小妍 本所研究員
2010.1.19
中國文哲研究所
一九六五視差之壑:《劇場》雜誌之我來不及搞前衛
主講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2010.2.3
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歐塔後現代理論與兩岸後現代論述
主講人 楊小濱 本所副研究員
2010.2.8
中國文哲研究所
跨文化批判的動態運作:以dispositif的概念為例
主講人 何乏筆 本所副研究員
2010.4.29
中國文哲研究所
肉身共享:侯俊明的色情耗費與賤斥註記
主講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2010.6.3
中國文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