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研討會
2009 Conference
2009 Conference
「沒有主義」?文本與語境脈絡、思想與意識型態的交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Without Isms?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Japanese-Russian Texts and Contexts, Ideas and Ideologies
2009.9.3-4 中國文哲研究所
會議宗旨
自2007年8月起,本研究室即開始構思並籌備,以再現二十世紀華語文學的多樣性(multiplicity)、混雜性(hybrid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為主要目的,並整合搭配本研究室四位研究人員彭小妍、楊小濱、張季琳和陳相因的專長領域,共同推出了三年重點研究計畫「集體意識與現代性:歐亞研究語境中的華文文學文化批判」。「『沒有主義』?文本與語境脈絡、思想與意識型態的交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說是因應此一重點計畫的實行。
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俄羅斯與前東歐國家(現在這些國家多已進入歐盟)出身的學者樂於探索「集體意識」主題,而英美研究者則善於思索「現代性」議題。儘管注意的焦點不同,我們一致認可:從文本(texts)與不同語境脈絡(contexts)的分析入手,進而探索思想(ideas)與意識型態(ideologies)交會下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意識,可以做為當前一重要的研究主題與方法。同時,目前學界在台、中、日、俄現當代文學與文化交流的研究領域中,所完成的著作數量和質量,相較於日本與俄蘇對於現當代華語文學發展舉足輕重的影響,前者顯然遠不及於後者。
基於這些意見與共識,亦為了整合歐洲與英美研究關注焦點,兼補充過往文獻對台、中、日、俄四國文學比較的不足,並期以跨學科方法開拓新領域和新視野,我們籌組了本次會議。近現代文學研究室四位研究人員決定舉辦這一國際會議,並邀請了素來長期對這方面有研究的相關學者共襄盛舉,做為當代研究台、中、日、俄文本與語境脈絡、思想與意識型態交會的濫觴。
會議源起
本會議源起於2008年年中時,在中國社科院許金龍研究員引薦之下,本所與大江健三郎取得聯繫,邀請大江先生來台參加由本所與社科院共同舉辦的「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學術研討會,並且發表主題演講。 大江健三郎訪台的消息於2009年四月首度於《聯合報》公佈,即造成國內文化界的轟動,紛紛與文哲所聯繫,希望共同參與此一文化界盛事。
除了委由聯經出版社為代表,與國內其他出版大江著作的出版社共同合作辦理的簽書會外,《印刻文學生活誌》也與文哲所合作,配合大江十月來台,九月號即以大江為封面人物,由文哲彭小妍研究員及政治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吳佩珍擔任客座主編,製作大江健三郎會議暨大江健三郎特展專刊。
本次會議的最大特色,除了邀請大江本人親自參與,與所有論文發表人當場對話外,所有的會議論文在文建會的贊助下,皆在會議前就將日本版翻譯完成(小森陽一的論文為日翻中),在會議當天,即發放中、日文版本。有了日本版的論文,更增加了大江先生的會議的參與度。大江先生幾乎每一場都針對了發表人的論文提供了重要的意見,提供小說作者本身的觀點,除了讓論文發表人在修改論文時更有依據,這些意見將來在正式論文集出版後,都將收錄其中,增加論文集的代表性。
美學與庶民:2008台灣“後新電影”現象 國際學術研討會
“Auteurism and Popularity: Post-Taiwan New Cinema in 2008”
2009.10.29-30 中國文哲研究所
會議宗旨
2008年臺灣電影似乎突現轉機,《海角七號》引發全民看國片運動,旋風所及,《冏男孩》、《九降風》、《亂青春》、《漂浪青春》、《停車》等影片,連帶引發關注;臺灣儼然進入「後新電影」時期。1980年代以降,臺灣新電影的藝術美學成就斐然,造就了國際學界矚目的菁英導演群,然而卻失去了觀眾。2008年觀眾回流,沈寂多年的台灣電影突然生機勃勃,令人驚艷。這一年台灣電影挽回觀眾的現象,如何解釋?這是曇花一現,還是真正的轉機?從新電影的電影作者論(auteurism)的菁英美學取向,到2008年臺灣電影的庶民同樂現象,其間的關鍵差異為何?2008年臺灣電影的美學表現、導演手法、攝影手法等,相較於新電影,是否有所創新和突破?主因是否電影主題和所表現的人生觀使觀眾產生共鳴?坊間《海角七號》的勵志說甚囂塵上,亦有《冏男孩》披露家庭問題的說法,電影的成功和政經社會亂象是否有關連?電影對歷史、本土、青少年文化等的詮釋,是否有獨到之處?就電影類型而言,2008年臺灣電影有何特色?根據2008年的轉機,從「後新電影現象」的角度出發,如何重新評價新電影,如何展望臺灣電影發展的未來?以上問題,我們希望藉由此次研討會獲得些許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