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研討會
2008 Conference
2008 Conference
第三屆遠東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3rd third conference “Issues of Far Eastern Literatures”
主辦:俄國聖彼得堡大學、中國復旦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8.6.24-28 俄國聖彼得堡大學
俄羅斯國際遠東文學會議按慣例每兩年舉行一次,由國立聖彼得堡大學亞非所東方系主辦,向來被俄羅斯漢學界視為發表近年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地點之一,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國際知名之漢學者參與。本次會議中本所副研究員楊小濱與助研究員陳相因,針對會議裡一項專題「中國現代文學思潮:20與21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道路與前景」個別發表論文。
MORE...
中國與他者:知識傳遞與中國、西方的再現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
主辦: 英國曼徹思特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8.6.28-29 英國曼徹思特大學
本會議係根據中研院與英國國家學術學院合作計畫項下組織而成,邀請本地相關領域之重要學者赴英,與英國當地相關領域之學者交換研究心得,並且以此為本所和曼徹斯特大學合作的第一步,希望透過未來長期的合作,能夠以英國與台灣學界為中心,建立跨越歐亞的翻譯研究網絡。
《色︱戒》:歷史、敘事與電影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
Lust/Caution: History, Narrative, and Movie Language
2008.8.12-13 中國文哲研究所
會議宗旨
李安的電影《色︱戒》於2009年9月起在台灣、中國、香港等地上映之後,掀起華人世界評論風潮。但是不旋踵間,中國大陸網路及知識界即出現撻伐之聲,認為影片中所塑造的女情報員及漢奸形象,有辱民族尊嚴。最近甚至有報導顯示,女主角湯唯因為激情性愛戲的演出,有遭到封殺之虞。在台灣,對李安選擇「中國」題材拍電影,因此認為他不愛台灣的,也大有人在。《色|戒》在華人世界討論之熱烈,已經造成一個驚人的越界文化現象,這是不爭的事實。兩岸三地的知識分子,何以對一部電影的反應呈現如此強烈的分歧?其次,《色︱戒》雖然在華人世界及亞洲賣座鼎盛,在歐美卻票房不佳,其中文化隔閡是否為主因?李安的電影語言,是否主要以華人世界為目標,因此使得不諳中國抗日歷史的外國人,難以理解?李安的電影,從早期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到《冰風暴》、《臥虎藏龍》、《斷背山》等,在全世界多半票房與影評俱佳,即使不算賣座的,也有不錯的風評。此次《色︱戒》在歐美市場及評價均失利,是李安的電影語言出了問題嗎?電影《色︱戒》改編自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學者對改編的成敗褒貶不一。 李安是否表達了原著的精神,是否辜負了原著?在原著之上,電影究竟添加了什麼,改寫了什麼?其添筆與改寫,是否透露出李安想表達的理念?
會議討論議題:
《色∣戒》如何反映或挑戰兩岸三地的集體記憶,如何建構並解構抗日歷史?影片所激發的分歧回應,是否因它解構傳統愛國觀念而引起?
《色∣戒》的電影敘事和小說敘事有何異同?小說敘事與電影敘事的差異有何具體意義,是否為解讀電影的關鍵?電影中所增加的打麻將對話、性愛、女主角居酒屋獻唱和看電影等場景,是否塑造男女主角形象的關鍵因素?
電影中的性愛場景是否造成演員與角色之間的重疊混淆?究竟是王佳芝與易先生在演出,還是湯唯與梁朝偉?電影如何挑戰或模糊了真實的自我與角色扮演之間的界限?
《色∣戒》蓄意在服飾、場景上「重現」30年代的風華,電影所反映的消費文化和角色扮演息息相關。影片中的角色扮演間諜打入上流社會,必須嫻熟麻將文化、旗袍文化等階級表徵。但是角色扮演時全心全力依附於階級表徵,是否也難免在階級表徵中迷失自我,甚至被吞噬?
《色∣戒》的電影語言如何充滿類型電影如間諜片、文藝片、A片等的規範,但又打破了各種類型電影的期許?在拼貼與翻譯經典的成規時,電影如何創新?如果《色∣戒》藉助類型電影的成規,因何不受歐美觀眾喜愛?
我們希望透過此次研討會,探討短篇小說改編為電影時,在歷史重建、敘事技巧上的變化,以及由文學語言過渡到電影語言的轉換。
本會議的研究對象爲兩岸三地的當代大衆文化,包括電影、電視劇、電視娛樂節目、流行音樂、通俗文學、大衆雜誌、新聞傳媒、政治宣傳、商業廣告、休閒娛樂、網路電玩、體育競技、美容服飾、飲食家居、都市空間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問題。這些遍佈當代生活各層面的衆多文化符碼的不同表達,也是以形態各異的修辭對歷史、社會與國族主體的構建。因此,此會議將通過對種種文化符碼與文化敍事的修辭學、美學與心理分析,探討社會文化的歷史心理深層結構,包括威權時代與商業時代的大衆文化、大衆文化中的情色與身體、大衆文化與(後)現代性/後殖民性、娛樂文化與政治話語的關係、兩岸都市空間文化,大衆文化修辭與敍事中的欲望與烏托邦,等等。本會議之所以要稱爲「文化批評」而非「文化研究」,是意圖強調文化研究的批判性,以便更深入地揭示當代大衆文化中異端性與同質性的辯證法,文化生産與消費過程中的抵抗與認同,大衆文化修辭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多重關係,以及民間話語與權力話語之間的衝突與同構。本會議試圖通過觀察主導論述力量與叛離抵抗力量的來龍去脈,探究大衆文化內在的政治性,包括其內在的區分、監視、管理、馴服的力量,或是挑釁、叛離的力量。本會議的目的也包括對當代大陸大衆文化和當代台灣大衆文化作較爲深入的比較研究,探索兩岸文化發展脈絡的異同,以歷史的角度探討這些異同點的內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