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東西 唱和古今 楊佴旻21世紀水墨畫展
展期:2024.10.18-11.18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文哲藝廊
展期:2024.10.18-11.18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文哲藝廊
楊佴旻簡歷
楊佴旻,祖籍河北省曲陽縣,藝術家、詩人、榮譽爵士,文學博士。1995 年赴東瀛,幾十年來在世界多地生活與創作,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校董,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研究員,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跨文化研究講席教授(https://www.ucm.es/-siim/yang-ermin),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當代人類文化學研究所自由研究員,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顧問,河北大學新中國畫研究中心主任等;曾參與名古屋藝術朝、任實施委員會委員和國際企劃委員長,曾為日本東洋美術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等。
1991 年 參加東京第二十九屆國際書法展
2003 年 獲首屆哥倫比亞世界繪畫貢獻獎(美國)
2005 年 獲「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組委會提名獎,
2006 年 獲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提名獎, 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評委大獎,
2010 年 吳作人藝術獎· 造型藝術獎提名藝術家
2014 年 胡潤藝術榜上榜藝術家、胡潤藝術榜在世少壯派國寶藝術家
2017 年 中國詩歌榜十大藝術家詩人
2018 年 獲榮譽爵士十字勳章(法國)
2019 年 獲法國沃爾維克市榮譽市民
2020 年 胡潤藝術榜上榜藝術家,第六屆中國當代詩歌獎貢獻獎
2021 年 獲首屆「第一坊金逸獎」提名獎
2023 年 參加青海湖國際詩歌節
2024 年 獲第八屆華語詩歌春晚國際詩歌藝術傳播大使、2024年胡潤藝術榜上榜藝術家等
楊佴旻在世界多地舉辦個展,曾獲得多種專業獎項,水墨畫作品被梵蒂岡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巴黎市當代藝術庫收藏,著有畫冊、學術專著、詩集等。
了解更多 ↘ 展覽手冊
寫意的印象主義與抽象主義:
「融匯東西唱和古今——楊佴旻21世紀水墨畫展」前言
初看楊佴旻的畫,常常會產生某種困惑或錯覺:我們在東方水墨畫和西方繪畫之間感到一種猶疑不決。比如,在本次展覽裡,《巴黎聖母院》令人聯想起莫奈畫的魯昂大教堂,《安德魯夫人》讓人感受到雷諾瓦人物畫的影子,《紅葉》似有塞尚靜物畫的風貌,《蘭花兒》又暗含高更筆下塔希提島少女的神韻……。這幾個例子都與歐洲印象主義或後印象主義相關,換句話說,楊佴旻用水墨畫的技法迫近了,或者說收納了,某種西方繪畫的效應。
儘管我不會用「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一類命題來翻轉百餘年前曾經佔據思想界主流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法則,但對於美學創造上跨文化視野的獨特展開,楊佴旻的繪畫的確也給我們提出了不尋常的挑戰。這種挑戰包含了某種文化立場的難度,也就是楊佴旻的畫如何開拓了某種中西美學結合或者雜交的可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難度也就在於如何把某種不可能變成可能。
因此,在楊佴旻畫作前產生的熟悉感,也可以立刻轉化為某種陌生感或驚異感:水墨畫是這樣的嗎?「陌生感」這個語詞,當然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比如俄國形式主義——的重要概念。也可以說,藝術創作的創造性便是建立在陌生感或者陌生化之上。
楊佴旻繪畫中的陌生感意味著什麼?當然東方繪畫的筆墨技法與西方繪畫的圖像要素產生了張力,這是毫無疑問的。表面上看,陌生化似乎來自東方的形式與西方的內涵之間的錯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是東方的精神——筆墨、氣韻——注入到西方的外在的面貌裡去。也就是說,楊佴旻繪畫中體現的跨文化關係不是單向的,其中蘊含的對於東西方繪畫差異性的凸顯和包容是複雜的,多維的。
比如,「淡雅」可能是某種傳統美學的標高,甚至可以說,黑白才是水墨畫中傳統的主調。黑白的美學精神可能跟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裡對「陰陽」觀念的崇尚相關。太極圖中的陰陽關係,那種東方式的辯證法,也體現出欲望的美學。基於黑白美學的水墨畫,不是要給予欲望的滿足,而是要給予欲望的空缺,這個空虛呼喚觀者去填補。
楊佴旻的水墨畫自然就呈現出另一個面向,不是空缺的欲望,而是滿溢的快感(大概就是老子所云「五色令人目盲」——豐富的色彩讓人意亂情迷——這也是黑白美學的理論基礎之一)。但楊佴旻的色彩也不是一味的艷麗,常常處理成斑駁,顯出某種舊損甚至廢墟感。如果說色彩是一種快感的體現,那麼也可以說,他在表達快感的同時也揭示了快感本身對慾望的虛假填補。這就又和「色空」觀的東方傳統哲學和美學連結在一起了。楊佴旻的作品推動著傳統文化黑白陰陽美學的轉變,從純粹的欲望美學,推向一個呈現色彩快感的視覺向度。
除卻那些與印象主義有所勾連的畫作,本次展覽中也有一些較為接近抽象繪畫的作品,像是《在雨中》、《三月花開》,甚至《週末》也在抽象與具象之間飄忽不定。但水墨筆觸的寫意性與印象主義或抽象主義的雜糅使得繪畫藝術在跨文化的努力下,拓展和發揮了傳統美學的潛能,實現了東方文化精神與西方文化精神之間的某種對話。
楊小濱 於中研院
202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