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8.12.21-2019.3.31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文哲藝廊
〈鳧〉 王德威 〈弦歌雅韻〉 陳平原
中學時期,國畫引發我莫大興趣,大學開始習畫,拜師蕭一葦先生。蕭師為溥心畬先生大弟子,畫風幾可亂真。猶記當時每週臨摹老師作品兩幅,然後登門求教。老師溫柔敦厚,不忍批評我的習作,唯獨點出筆鋒缺乏書法功底,有如麵條。他也勉勵我,即使麵條也可以軟硬兼施,不妨向乾隆體看齊。
旅居國外多年,繪畫成為主要消遣,山水、花鳥、人物甚至潑墨都是下筆題材。既為業餘愛好,因此每自許專事模仿,不必創新。久而久之,竟也累積相當數量畫稿。其間停筆八年,箇中原因不足爲外人道。近年重拾畫筆,雖然殊乏進步,卻仍樂在其中。
九和畫廊是臺北裱畫老店,鄧老闆爲人風趣,與我相交三十年。他過眼無數畫作,對我的塗鴉從來保持神秘微笑,卻力勸裝裱。今夏在臺北自宅發現一批學生時代畫稿,興奮之餘,不禁揀選數張奔赴畫廊。鄧老闆見我舊作,若有所思,終於嘆道:「你現在的畫,還不如從前呢。」時移事往,今不如昔,是耶非耶?只能以「晚期風格」自嘲。
中研院文哲所胡曉真所長致力推動所内藝文空間,曾多次邀約展覽。人貴自知,故而一再稱謝。唯此次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同意聯手上陣,機會難得,焉能不追隨其後?謹此感謝平原教授的支持,也感謝曉真所長及全體同仁的美意。─王德威
兒時的興趣之一,是趴在書桌邊看父親寫字。上學後,在父親的督促下,也曾專心練習毛筆字,但絕無前輩學者扎實的童子功。二十年前,撰文使用電腦;十年前,手機取代了書信。很快地,原先記憶中穩健且優美的漢字,面目變得日漸模糊。有感於此,讀書間隙,我又撿起了擱置已久的筆墨紙硯。
還是讀書寫作為主,習字乃見縫插針。有空多寫點,無暇就擱筆。另外,心情不好或身體欠佳時,也會展紙研墨。技術上肯定不行,只是因多讀了些書(包括字畫),略有修養,眼光及趣味不算太差,如此而已。
學人有自己的名山事業,寫字不夠專注,也無意成為書家。可修養到了,筆墨就會有自家面目。借用袁宏道《敘小修詩》的一段話:“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奪魂。其間有佳處,亦有疵處,佳處自不必言,即疵處亦多本色獨造語。”
─陳平原
〈等閒漁晴〉王德威
〈小河猶記〉陳平原
〈松蔭高士〉王德威
節錄 張潮《幽夢影》
陳平原
節錄 張華〈壯士篇〉陳平原
〈山居客尋〉王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