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 首頁
  • 簡介
  • 研究人員
  • 學術活動
  • 研究計畫
  • 主題展覽
  • 出版品
 

2016 研討會 /

主題展覽 /

張愛玲手稿、文物展


2016年為張愛玲誕辰95週年,本所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舉辦「不死的靈魂:張愛玲學重探──張愛玲九十五歲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們特意摒棄 「冥誕」之類的傳統字眼,以「誕辰」的理念舉辦張愛玲的紀念活動,象徵張愛玲傳奇的生生不息。即使她已離世21年,張愛玲學至今方興未艾。近十年來每隔一陣子,就有她從未發表的遺作問世,每每掀起議論熱潮。不死的靈魂,迆邐人間,總不吝帶給世人驚奇。

本活動及研討會得宋以朗博士贊助、皇冠文化出版協助,展出張愛玲數件個人物品及手稿。展出數量雖不多,但展品內容皆具代表性。此外也展示張愛玲被譯介至海外的譯作數種,見證這位傳奇作家揚名世界的精彩一生。



展品:日用品及衣物

手稿

張愛玲作品外文譯本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協辦單位: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日用品及衣物

眼鏡、小化妝包

「近視眼的人當眾摘下眼鏡子,翠遠覺得有點穢褻,仿佛當眾脫衣服似的,不成體統。」

──張愛玲:《封鎖》


錢鐘書曾說:「張愛玲近視,又不戴眼鏡,總是迷著眼睛看人看物,有失風雅!再說,穿著怪怪的,旗袍貼著身,又愛描眉畫眼的,如同她的小說一樣直露。」據宋以朗先生回億,張愛玲有近視卻不喜戴眼鏡。

假髮、黑色涼鞋

「振保洗完了手,蹲下地去,把瓷磚上的亂頭髮一團團揀了起來,集成一嘟嚕……。他把它塞到褲袋裡去,他的手停留在口袋裡,只覺渾身燥熱……。」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傳言張愛玲晚年深受蚤患,不得已之下,只得剃了全身毛髮,因此必須戴假髮。

皮草、薄風衣

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張愛玲:《更衣記》

張愛玲是出了名愛用衣服來炫耀自己的人,她在作品中寫人的穿著打扮,有一套工夫。她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就曾寫到葛薇龍在姑媽家裡試衣服,用音樂把各種布料的質感寫得活靈活現:「毛織品,毛茸茸的像富於挑逗性的爵士樂;厚沉沉的絲絨,像憂鬱古典化的歌劇主題歌;柔滑的軟緞,像〈藍色的多瑙河〉,涼陰陰地匝著人,流遍了全身。」

手稿

〈愛憎表〉

〈愛憎表〉是張愛玲在90年代寫的未刊稿,體裁是散文,完整部分有大約一萬四千字。高中畢業那年,張愛玲填過校刊的調查專欄,自言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等,當中有些答案需要解釋,她於是動念寫一篇長文,題為〈愛憎表〉。由於《小團圓》、《雷峰塔》和《易經》這幾部有自傳性的小說,均未能在張愛玲有生之年出版,〈愛憎表〉就成為她老來追憶逝水年華的替代品,可惜沒有寫完。文章以解釋調查欄答案為框架,實際上用類似《小團圓》的千迴百轉筆法,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往事娓娓道來,當中小部分故事更是讀者前所未見。〈愛憎表〉不但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傳記素材,以文學價值論,它洋溢着張愛玲的獨有筆觸,也是賞心悅目的散文佳作。

《異鄉記》小薄冊及書信

《異鄉記》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描述一位「沈太太」(即「我」),由上海到溫州途中的見聞。其實就是以張愛玲1946年初前往溫州途中的見聞所寫的札記。據宋以朗博士表示:《異鄉記》詳細補充了《小團圓》第九和第十兩章,而當中的情節及意象亦大量移植到日后的作品內。《異鄉記》的發表,不但提供了有關張愛玲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更有助我們了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異鄉記》具有很強的自傳性,記錄了張愛玲人生經歷中的一個轉折點,而這段經歷的變體又不斷出現在其他作品中。《異鄉記》與《小團圓》有多處相似場景的描寫,而張愛玲后期的作品《秧歌》、《怨女》等中不少人物和情節都已經在《異鄉記》裡出現。

張愛玲談《小團圓》書信

《小團圓》是張愛玲的遺作,可說是張愛玲的半自傳小說,遺稿一直未發表,直到2009年出版,《小團圓》的出版引發不少爭議。在《小團圓》的前言中,節錄了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細細討論關於內容修訂與出版時機的過程,可以看出張的創作原意。雖然1992年,張愛玲在給宋淇的一封書信中明言「《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但1993年時,皇冠出版社的編輯陳樂華曾就《小團圓》的出版事宜與張愛玲接洽。當時皇冠希望能同時出版尚未問世的《小團圓》和《對照記》,張愛玲則表示《小團圓》還在修改之中,她在信件中寫到:「《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由此可以明白,張愛玲其實捨不得「銷毀《小團圓》」。這部她在晚年不斷修訂的書,既是她的心結也是她的心血。

張愛玲作品外文譯本

〈傾城之戀〉1943

早期短篇小說代表作,1943年發表於《雜誌》月刊,後收入於同名小說集《傾城之戀》。故事女主角白流蘇是1940年代上海望族白家的六千金,因離婚而回歸娘家長達七、八年,期間備受家族冷眼相待,生活痛苦萬分。原欲打算就此放棄人生任其擺布的流蘇,在一次飯局中與華僑富商范柳原共舞一場,玩世不恭的范柳原對流蘇一見傾心,便設計邀請流蘇至香港趁機再度會面。流蘇識破范柳原的心機,但為了奪回已失去的一切以扭轉家族的眼光,仍自願跳入陷阱至香港赴約。而香港一會也就此改變了兩人的命運……。

小說的背景結合了1941年日本入侵英屬香港事件。此一事件在作者的情節安排下對兩位主人翁的感情發展具有極為關鍵的地位。張愛玲也透過這場戰役在小說中為命運與個人的關係提供了饒富旨趣的辯證思考。

Love in a fallen City 傾城之戀 NYREV, Inc. (英)2007年

全書共收入:〈沉香屑:第一爐香〉(Aloeswood Incense: the First Brazier)、〈茉莉香片〉(Jasmine Tea)、〈傾城之戀〉(Love in a Fallen City)、〈金鎖記〉(The Golden Cangue)、〈封鎖〉(Sealed off)及〈紅玫瑰與白玫瑰〉(Red Rose, White Rose)

Liebe in einer gefallenen Stadt—Ullstein Buchverlage 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 Ullstein Buchverlage(德)2009年

全書共收入:〈色,戒〉(Gefahr und Begierde)、〈封鎖〉(Straßensperre)、〈留情〉(Spuren einer Liebe)、〈等〉(Warten)及〈傾城之戀〉(Liebe in einer gefallenen Stadt)

Love in a fallen City 傾城之戀 Zulma(法)2014年

《金鎖記》1943

張愛玲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說。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中推崇其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小說於1943年發表於《雜誌》月刊,後收入於小說集《傳奇》。

以麻油商販之女曹七巧嫁入大戶人家三十年來的境遇及其心理變化為敘事主軸。七巧受兄長逼迫許配給名門姜家身患殘疾的二少爺,進門後卻因身分低微遭姜家眾人鄙視嫌惡。不幸福的婚姻加上對姜家三少爺的愛戀無處宣洩,七巧在姜家的日子內心飽受折磨。漸漸地,她心中的痛苦轉變為恨意,被壓抑的愛慾化為對金錢的掌控慾,她在姜家三十年也不斷折磨周遭人、幾近瘋狂 ……。

Das goldene Joch 金鎖記 Ullstein Buchverlage(德)2012年




《沉香屑》1943

收集兩篇早期短篇小說,分別為〈沉香屑:第一爐香〉及〈沉香屑:第二爐香〉,於一九四三年先後發表於《紫羅蘭》月刊。兩篇都以點燃沉香屑作為開頭,因此名為「沉香屑」。〈第一爐香〉描述上海女學生葛薇龍至香港留學期間,受到姑母梁太太的慫恿變成她勾引男人的誘餌,卻因此愛上了紈絝子弟喬琪。喬琪遊戲人間的感情態度讓薇龍體認到現實的殘酷,她與喬琪的感情讓自己淪為與「娼妓」無異。

〈第二爐香〉敘述一段流傳在香港上層社會的軼事。守寡的蜜秋兒太太的兩個女兒靡麗笙和愫細,由於不知男女床笫之事,在新婚之夜都與新婚丈夫產生誤解。這般的誤解看似可笑,卻都不約而同地徹底摧毀她們丈夫的人生。《沉香屑》系列作品甫問世即震撼當時上海文壇,張氏的才華也正式為眾人所知。



Deux brûle-parfums 沉香屑 Zulma(法)2015年

《紅玫瑰與白玫瑰》1944

張愛玲著名的中篇小說,1944年於《雜誌》月刊連載,後收入小說集《傳奇》。全篇小說圍繞在男主角振保與兩個女子嬌蕊及烟鸝的情感糾葛之上。振保年輕時留學國外,學成歸國後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他事母至孝,友愛兄弟,事業生活皆無可挑剔。振保原本胸無大志,但年輕時在巴黎的一次失敗召妓經驗,讓他立志往後要「做自己的主人」。於是他奉行這樣的準則先後搭上了他這輩子最重要的兩個女子:嬌蕊和烟鸝。但她們卻給振保「做自己主人」的志向帶來了最嚴峻的考驗……。小說篇名「紅玫瑰」與「白玫瑰」即分別象徵嬌蕊和烟鸝──振保生命中兩個最關鍵的女子形象。

Red Rose, White Rose 紅玫瑰與白玫瑰 Penguin Books(英)2011年



〈留情〉1945

初期短篇小說,於1945年發表於《雜誌》月刊。主角淳于敦鳳和米晶堯是一對相差二十三歲的夫妻。敦鳳曾死了丈夫;米先生離過婚,兩人都是再婚。這一天兩人一起到敦鳳的舅母楊老太太家拜訪。在楊家寒暄的一時半刻,眾人的話語迴繞在楊家大堂裡,兩人心思卻各自在他處駐留,顯示他們對過去情意的執著……。

Traces of Love 留情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英)2000年

本書另收入:〈封鎖〉(Shutdown)、〈鴻鸞禧〉(Great Felicity)、〈桂花蒸:阿小悲秋〉(Steamed Osmanthus Flower: Ah Xiao’s Unhappy Autumn)及〈五四遺事〉(Stale Mates)



《半生緣》1950

首部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1950年於《亦報》連載,後經她部分修改,於1968年改名《半生緣》發行單行本。全篇的主軸為顧曼楨與沈世鈞長達十多年的愛情故事。曼楨與世鈞兩人從相識、相戀至即將論及婚嫁,原本已互相認定對方就是自己廝守一輩子的人,孰料由於各種偶然誤解及旁人刻意的阻撓,使得兩人廝守一生的期待徹底落空。十多年的青春耗盡,最後也只是一場「回不去」的蒼涼遺事。《半生緣》雖少見張氏過往作品擅長的人物內心矛盾掙扎的精采刻劃,但仍可見張氏透過人物角色的遭遇,表達對命運變化無常的深刻論斷。

Half a Lifelong Romance 半生緣 Penguin Books(英)2014年

《秧歌》1954

《秧歌》與《赤地之戀》是冷戰氛圍下的作品。前者1954年起於香港《今日世界》(美國領事館新聞處刊物)連載,後由其出版中文及英文單行本。《秧歌》描寫的是共產黨統治下土地改革政策實施後的中國農村景象。村莊農人金根一家人在土改後的農村迎接的不是全新的、更好的生活,卻是必須在飢餓、貧窮交迫之下掙扎生存的困境。而在奮力求生之餘,又得面對人情與政治方面的壓力,種種因素終使金根一家走向毀滅性的結局。

《秧歌》是張愛玲自上海移居香港後發表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描述一九四九年後的共產中國社會,隱約透露出對共產中國政治氛圍的憂懼。張愛玲跳脫以往著重傳統上流及中產階級社會的主題,轉而描寫中國底層小人物。

The Rice-Sprout Song 秧歌 Dragonfly Books(英)1963年


The Rice-Sprout Song 秧歌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英)1998年


Das Reispflanzerlied 秧歌 Ullstein Buchverlage(德)2011年





《赤地之戀》1954

張愛玲移居香港後的第二部長篇,亦以中國共產黨建政初期為背景,結合了土改、三反及抗美援朝運動等歷史事件作為小說敘事的發展主軸。主角劉荃是個對國家社會充滿高度理想的有為青年。基於這樣的理想,大學畢業後他前往華北農村參與土改運動,卻在那裡目睹了改革運動黑暗的內幕與殘酷的現實。革命背後的種種腐敗與混亂讓他自此心灰意冷、喪失鬥志。而就在劉荃逐漸放棄自己,自甘墮落之時,黃絹的出現再度點燃了他對理想的熱情。但他們的相遇卻也是一連串命運折磨的開始……。

Naked Earth 赤地之戀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英)2015年

《怨女》1966

後期長篇小說,1966年連載於香港《星島晚報》。《怨女》為根據《金鎖記》故事情節增寫而成,其中登場人物大抵都能與《金鎖記》各角色相對應。女主角銀娣的人生遭遇也與《金鎖記》的七巧類似。小戶小家出身的銀娣婚前原與藥店的伙計有一段情,但為了現實考量捨棄這段真情,嫁給名門姚家目盲又身型畸異的二少爺,她被壓抑的情慾也移向姚家三少爺身上。銀娣多次似有若無地向三少爺表示情意,最後卻發現三少爺實際上只覬覦她的財力。一次廟裡調情事件使兩人關係徹底決裂,銀娣羞愧自殺未遂。經過各種侮辱挫折後,銀娣逐漸轉變成為一個有著強烈控制慾的母親與刻薄寡恩的婆婆……。

《怨女》雖改編自《金鎖記》,但小說內容已無後者的華麗描寫與豐富意象,故事情節較為平淡舒緩,展現出張愛玲後期寫作風格的轉變。

The Rouge of the North 怨女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英)1998年


〈色,戒〉1978

從1950初即開始撰寫,不斷修改後,1978年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本文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惘然記》,幾乎每次重新出版張愛玲都會再度修改。主角王佳芝是個女大學生,與愛國話劇團的同學密謀刺殺汪偽政權的特務易先生,擬以王佳芝色誘他上鉤。後因易先生突然調離香港去了上海,功敗垂成。她回到上海繼續唸書,卻與同夥都被國民黨吸收,真正成了間諜,再度色誘易先生。在他即將上鉤的同時,王佳芝卻感受到自己與易先生的關係不知不覺中出現了變化,情感與愛國任務在王佳芝的內心激烈交戰,眾人的刺殺計畫也浮現了變數……。

李安導演根據〈色,戒〉原著小說,於2007年改編成電影《色|戒》,榮獲當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及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八項大獎。中研院文哲所於2008年8月12-13日舉辦「《色|戒》:歷史、敘事與電影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於2014年由Routledge出版為 From Eileen Chang to Ang Lee: Lust/Caution。

Amour, luxure, trahison 色,戒 Éditions Robert Laffont(法)2008年


Lust, Caution: the Story, the Screenplay, and the making of the film 色,戒 Pantheon Books(英)2007年

本書另附王蕙玲及詹姆士.夏姆斯(James Schamus)改編的電影劇本及導演李安關於《色|戒》電影製作的訪談記錄。



Copyright© 2025中國文哲研究所.近現代文學研究室 版權所有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