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學研究近年來蔚為風潮,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出版、作家遺族的訪談成為重要課題。由於光復初期學界對臺灣文學研究的漠視,相關資料大部分都散佚了,保存台灣文學史料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文建會(2012年改制為改文化部)近年來積極推動文學史料的保存和作家全集的編輯工作,除了多方蒐集文學史料以外,並委託學者專家進行研究與出版工作。《楊逵全集》從1997年起,由文建會文資中心(2012年改制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整理,由彭小妍研究員擔任召集人,組織「《楊逵全集》編譯委員會」,進行翻譯和校訂編輯的工作。編譯委員會裡面包括台灣和日本的學者、翻譯者20人左右,包括李豐楙、李奭學、黃英哲、河原功、葉笛、涂翠花等,經過五年漫長的編輯過程,陸續出版,2001年全部出版完成,一共14冊,包括戲劇、翻譯、小說、詩文、謠諺、書信、未定稿、資料卷等。
享年80歲的楊逵,1935年以短篇小說〈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榮獲《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奠定他在日據時期文壇的地位,並以實際行動參與文化協會、農民組合對抗日本殖民統治,出入牢獄十次,戰後在二二八事件中下獄一百零五天,1949年又因起草「和平宣言」而在綠島監獄繫獄12年,允稱身兼社會運動者與文學工作者的雙重角色。
《楊逵全集》的緣起,主要是楊逵的家屬慷慨提供珍貴的手稿資料,其中有許多是從來沒有發表過的作品,例如1935年執筆的台灣話文小說〈貧農的變死〉。此外,許多熱心台灣文學的人士提供了絕版和散佚多年的作品,例如楊逵改譯成日文的《三國志物語》、翻譯成中文的《馬克斯經濟學‧價值論》等,使得《楊逵全集》這樣浩大的工程可以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戰後50多年的今天,排除以往政治上的顧慮,對於光復前後各種不同的文學和文化現象,已經可以採取比較客觀的態度來處理。楊逵手稿的適時出現,不僅彌補了現有文獻的不足,有助於真相的了解,而且由第一手資料的掌握,可以重新評估作家本身及其文學的價值,楊逵的精神風貌更可以清楚地呈現出來。
《楊逵全集》的問世出版,可以說是台灣作家全集編輯的里程碑,讓我們對台灣文學史的發展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除了方便學者專家研究外,也是為文學普及化盡一份心力,藉由政府、學術單位和民間的共同合作,為後代子孫保存了珍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