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計畫
The Academia Sinica Research Program
The Academia Sinica Research Program
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 2006 - 2007
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since the Late Ming
一、經費來:中央研究院先導研究計畫
二、執行時間: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
三、主持人:彭小妍、李奭學
四、簡介:
目前翻譯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受到高度重視,學者咸認為是文化研究中,繼後殖民主義研究及後現代研究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科。由於翻譯是跨文化、跨語際、跨領域的實踐,牽涉到至少兩國文化、兩種語文、兩種文化符碼的交流溝通,翻譯研究本身因此是跨領域研究之集大成者。我們邀請的學者,涵蓋台灣文學、中國文學、日本文學、歐美文學、婦女研究、社會學研究、文化研究、近代史研究、科學史研究等專長,以實踐翻譯研究跨領域、跨學科的特質。目前國際學界有關翻譯研究方面的計畫,多半是以美國學界或歐洲學界為中心,以召開一次會議、集結專書出版為主,例如於二○○四年十一月,在英國薩爾佛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召開的會議「翻譯與衝突」(Translation and Conflict)。國內近年來亦開始有翻譯研究的計畫出現。
本計畫結合台灣、香港、中國、日本、美國學者,以長期共同研究為目標。有別於目前歐美翻譯研究理論以歐美語言為中心的趨勢,本計畫以中、日與歐美語言之間的翻譯折衝為主,探討翻譯活動在東西方文化接觸時所扮演的地位。 由於亞洲研究學者近年來的興起,歐美的比較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已無法忽略亞洲在全球知識、物質文化、權力交流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期待進行長期的討論交流和共同合作,在中研院建立一個翻譯研究的核心團隊。 我們的計畫以剖析翻譯文本和歐亞知識、物質文化流通的歷史脈絡為主軸,從中凝聚我們團隊的翻譯理論,與歐美中心的翻譯理論從事對話。
一、經費來源: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畫
二、執行時間: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
三、總主持人:彭小妍、李奭學
四、子計畫主持人:黃英哲、垂水千惠、陳芳明、劉紀蕙、梅家玲、張誦聖、王德威、李奭學、彭小妍
五、計畫簡介:
本計畫擬探討臺灣文學自新文學運動以來近百年間與中國文學、日本文學、歐美文學等的互動,回歸文學現象發生之歷史脈絡,重新思考臺灣文學史之面貌。例如二○年代前後日據時代新文學運動的緣起,除了抵抗日本殖民統治和追求民主化、現代化等內緣因素,《臺灣青年》等刊物大量介紹五四新文學運動和作家作品等,也有觸媒的效用。繼而三○年代就醞釀了臺灣話文辯論的運動,島內作家質疑所謂白話文就是北京話文的定義,深入探討臺灣話文入白話文的可能性,也產生了許多臺灣話文的實驗性作品。綜觀日據時代知識分子前往中國和日本求學的不在少數,受中國文學、日本文學的影響,透過日文翻譯所吸收的歐美文學、俄國文學的影響,對日據時代的文學面貌都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寫實文學、普羅文學的興起,西川滿所領導的唯美、浪漫文風,同時又有風車詩社之類的現代主義潮流等。國府來臺後,文學界曾有臺灣新文學定義的辯論,轟動一時,但這種討論立刻因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而趨於沈寂。到五○年代反共文學大行其道,女作家以婚姻愛情為題材的趨勢,在在都與中國與臺灣的政治歷史現實、國家文藝政策有密切的關連。六、七○年代一方面有鄉土文學的醞釀,一方面有現代派文學的勃興,這種種與臺灣意識/中國意識的消長較勁、歐美現代派潮流的影響息息相關。八、九○年代面對解嚴開放、本土化運動的成熟,大河小說、歷史寓言作品的興起,歷史重建、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同志意識、族群意識等全球性議題的高張,使得臺灣文學展現前所未有的蓬勃面貌。本計畫一方面基於本土化的共識,參與臺灣文學正典的建立,一方面強調不能忽略臺灣文學在形成的過程中與國際文學文化潮流接軌互動的史實。
本計畫的目的是全面檢討臺灣文學史發展的過程中,內部發展的趨勢如何和世界文學文化理論形成辯證的關係。我們邀請的學者每一位在研究上都有獨特的關照和視野,彼此的研究結合起來,正好能展現一個相當完整的圖像。例如日據時期的研究邀請了三位學者,分別研究臺灣新文學和五四新文學運動、日本近代文學(包括日本近代文學所引介的歐美文學)、國際馬克斯主義的關係。戰後文學有五位學者,處理的重點包括戰後的後殖民、後移民、後遺民現象,新興的文學建制(例如副刊文學獎現象)和文學生產的關係,佛洛依德理論的引介對現代派詩學和小說美學的影響,現代派小說如何傳承的歐美的意識流源頭,解嚴後引介進入的西方後現代主義如何催化臺灣的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及歐美戲劇對六○年代以降臺灣小劇場的影響。這些議題關照了各個面相,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彼此呼應。
六、子計畫名稱
黃英哲和垂水千惠 Huang Ying-che's and Tarumi Chie
「日本近代文學對臺灣新文學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o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陳芳明 Chen Fang-ming
「馬克斯主義與三○年代的臺灣文學」
"Marxism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1930-1937"
劉紀蕙 Liu Chi-hui
「精神分析論述對於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從文化史與美學的角度重新檢視」
"Psychoanalysis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ese Modernism: A Reassess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Aesthetics"
梅家玲 Mei Chia-ling
「少年臺灣:多重文學因緣中的少年論述與臺灣想像」
"Taiwan's Youth: Disciourse of Youth and Imagination of Taiwan in Multiple Literary Encounters"
張誦聖 Sung-sheng Yvonne Chang
「八○年帶臺灣文學生態:從鄉土文學運動到解嚴」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from Late 1970s to late 1980s"
王德威 David Der-wei Wang
「後殖民、後遺民、後移民:臺灣文學研究的三民主義」
"Post-Colonialism, Post-Loyalism, and Post-Diasporism: Three Discourses in Modern Taiwan Literary Studies"
李奭學 Li Sher-shiueh
「從都柏林人到臺北人:論白先勇與西方意識流傳統」
"The Dubliners in Taipei: Pai Hsien-Yung and His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iusness"
彭小妍 Peng Hsiao-yen
「後設美學和後現代性:解嚴後臺灣小說研究」
"Metafictional Practice and Postmodernism: Taiwan Fiction of the Post-martial Law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