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研討會
2004 Conference
2004 Conference
有鑑於翻譯研究在文化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李歐梵院士於2003年12月擔任中國文哲所特聘駐所訪問學者時,以翻譯研究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三次演講。他闡釋翻譯於清末民初,如何在中國與西方文化間扮演媒介的角色,對中國現代化起了催化的作用。駐所期間,他並大力提倡組織一個長期研究計畫,以台灣及海外知名學者帶領年輕學者為核心成員,探討相關議題,期待我們能在國際學界方興未艾的翻譯研究課題上,做出具體貢獻。
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會 學術研討會
「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
暨慶祝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 15 週年座談會
Day 1-2 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
Day 3 翻譯台灣
慶祝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15週年
主辦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哥倫比亞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
協辦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2004.7.15-17 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會議宗旨
當前臺灣文學研究的趨勢,多半著重在本土化的發展,較少關注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然而臺灣文學百年來的發展,不僅起因於本身內緣之條件,同時也因為外來的影響而產生內部的變化,如大海納百川一般匯集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後,才有今天獨特的臺灣文學史的面貌。本次會議,就是要探討臺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因應內部發展的需求而吸收、融合、轉化外來文化現象和文學思想,繼而形成自成一格的風貌。因此我們一方面由文學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深究臺灣文學內部的文學生產機制,兼顧文本、文學史、文學建制、政經發展脈絡的系統性研究,探討文學正典發生、形成的機制;一方面以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角度,探討外來文學、文化思潮等如何在關鍵性年代進入、催化本土的文學發展。
本次會議探討之課題,包括戰前殖民地時期臺灣文學如何受到五四新文學運動、日本近代文學、國際普羅文學的影響。戰後進入再殖民繼而後殖民階段,殖民、遺民、移民等遺緒的影響如何形成新的文學生態,歐美文學文化思潮如何催化本土的現代文學運動,歐美戲劇理論如何影響臺灣六○年代以降的小劇場運動。鄉土文學運動以降本土化與商業化如何形成新的文學建制、世界思想潮流如何透過文學副刊影響到菁英文化生態和文學生產,解嚴後西方後現代主義的引介如何催化臺灣文學後現代性的發展、後現代性在臺灣文學史發展的脈絡中有何意義。我們希望經由本次會議開拓的新領域,能夠讓我們對臺灣文學史勾勒出一個較完整的面貌。
2004 法、德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
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改制為文化部)、國科會的支持下,本所2004年與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合作,分別於該校各舉辦一場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多年來文建會持續努力,於法、德文化界系統性的引進台灣文學,引起一般民眾對台灣文學的興趣,在此時機,台灣學者及作家訪問團的到訪,有利加強台、歐雙方的文學文化交流,意義重大。波爾多第三大學的Angel Pino教授、法國國家東方語文學院Isabelle Rabut教授以及法國科學院的陳慶浩教授,德國魯爾大學的Christina Neder教授、Raoul Vindeisen教授等,為了配合擴大宣傳此次作家訪問團的活動,除了國際研討會外,也在法國波爾多、巴黎及德國波鴻舉辦新書發表會和作家座談會。
臺灣文學研究新途徑 國際學術討論會
New Approaches to Taiwan Literature
主辦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臺灣文化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 文建會、國科會
2004.11.8-9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會議宗旨
本會議以文人自我形象的建立與轉化為中心議題,以六朝唐宋及晚明以降兩時段為探討範圍。魏晉六朝到宋元之際和晚明到現當代兩個階段,無論文化、審美、思想層面均呈現大規模轉型,文人如何安身立命,其自我形象如何建立、如何因應世變而轉化?本會議擬研究此二時期之特定文人或文人社團,探討議題包括:(一)文人宣示美學立場或學術理念之著述;文人如何透過著述建立自我形象,如何以自我期許、修養工夫和生活方式作為自我的表述和展演;(二)文人的自我表述和展演,如何透過文人社團的相濡以沫而蔚為風氣;個別文人與文人社團之間的互動關係。(三)文人社團的興起,往往反映理念的變革和品味的轉化;個別文人或文人社團在時代中如何定位,其與時代的辯證關係。參與研究者將依各自專長分別專注於六朝唐宋或晚明以降的文人或文人社團。比較此兩時期的發展,將可對文人自我形象的建立及轉化歷程有深入的認識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