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enriquelopezgarre from Pixabay
哥林多前書生命讀經追求
第48週 第26~27篇
(當篇讀經:林前三10~14)
第48週.第二日
第二十六篇 用變化的材料所建造的工程
當日讀經:林前三10~12
貳 謹慎怎樣在根基上建造
參 用金、銀、寶石建造
一 變化的材料
二 金表徵父神的性情
禱讀:
林前3:10下 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
林前3:12 然而,若有人用金、銀、寶石,…,在這根基上建造。
生命讀經:
貳 謹慎怎樣在根基上建造
在十節下半保羅說,『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召會必須用金、銀、寶石建造。然而,我們很有可能用木、草、禾秸建造。因此,我們各人必須謹慎怎樣建造,就是用甚麼材料建造。
我們必須謹慎不要用基督以外的事物建造。這就是說,每當我們釋放信息、作見證的時候,或每當我們與別人交通的時候,我們必須謹慎,不要把基督以外的任何事物給別人。不但如此,我們所分享的基督不該是道理的基督,乃該是我們所經歷的基督。我們所供應的,不該僅僅是關於基督的知識或基督的道理,乃該是基督自己。我們在召會生活裏作每件事,都必須留意,不要供應我們所經歷之基督以外的任何事物。
在三章保羅似乎告訴哥林多人:『弟兄們,要謹慎怎樣在基督這惟一的根基上建造。神渴望得着一個建築,就是殿。要謹慎不要用你們的希臘文化、哲學、和智慧建造。同樣,有猶太教背景的人必須謹慎,不可用猶太的文化、宗教、和觀念建造。反之,我們都必須學習供應基督給別人。』這就是謹慎怎樣在那已經立好的根基上建造。
我們非常容易用天然的事物或文化的事物在根基上建造,雖然我們無意這樣作,也不知道我們在作甚麼。例如,我們也許用美國、中國、或德國的事物建造。不但如此,我們也可能用某地區文化中一些常見的元素建造。我們若這樣供應別人,我們就是很輕率,沒有謹慎怎樣建造。雖然我來自中國,但我非常謹慎不用任何中國的事物建造,而只用基督建造。我們都要學習用我們實際經歷的基督,在基督這根基上建造,這是很要緊的。我們中間缺少這樣的建造。我關切許多弟兄姊妹只會在道理上重複信息。我們急切需要的,乃是在我們經歷中真正、實際、現時、並活的基督。用這樣一位基督建造,就是謹慎怎樣建造。
參 用金、銀、寶石建造
一 變化的材料
在十二節保羅說,『然而,若有人用金、銀、寶石,木、草、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金、銀、寶石,表徵在三一神的美德和屬性上,對基督的各種經歷。使徒和屬靈的信徒,都是用這些在基督這惟一的根基上建造召會。金表徵父的神聖性情及其一切屬性;銀表徵救贖的基督,及其身位與工作的一切美德和屬性;寶石表徵那靈變化的工作,及其一切屬性。這些寶貴的材料,都是我們在靈裏藉着聖靈,有分於並享受基督而產生的。只有這些纔適於神的建造。
召會旣是神的耕地,有栽種、澆灌、生長,就應當生產植物;但建造召會的正確材料卻是金、銀、寶石,這些都是礦物。因此,這裏含示變化的意思。我們不僅需要在生命裏長大,也需要在生命裏變化,正如林後三章十八節和羅馬十二章二節所啟示的。這符合主在馬太十三章比喻的意思,那裏有麥子、芥菜種、麵(以上都是植物),也有藏在田地裏的寶貝,就是金子和寶石(礦物)。
召會是產生金、銀、寶石的耕地。金、銀、寶石乃是礦物,通常從地裏採掘出來。但林前三章有至終產生金、銀、寶石的耕地。這含示植物在神的耕地上生長時,至終成為礦物。植物在性質上當然是植物,長大時卻變化成為礦物。因此,本章有生命的長大和變化。凡在神的耕地上生長的,至終要在性質上被變化。變化不是僅包含外面的改變,乃是包含裏面、生機、新陳代謝的改變。在新約,變化包含新陳代謝,在這過程中有新的元素加到我們這人裏面,以頂替舊的元素。因此,變化是新陳代謝的改變。首先我們是植物,但至終我們成為礦物。對長大和變化有充分經歷的人能見證,我們若正確的長大,隨着就自然會有變化。長大產生變化,長大甚至就是變化。我們這些植物越長大,就越成為礦物。
小孩子必須有食物纔能長大,照樣,我們這些在神耕地上的植物,也必須有憑以長大的東西。我們若要長大,就必須有父、子、靈三一神。我們不是藉着道理或藉着外面的勸勉、鼓勵而長大;我們乃是藉着並憑着三一神而長大。我們憑着三一神這活的人位而長大。我們若要在基督這惟一的根基上建造,就需要金、銀、寶石,這些乃是憑着三一神這活的人位而長大所產生的結果。
二 金表徵父神的性情
用金來建造,實際上是甚麼意思?假定某位弟兄接觸你,與你交通。這位弟兄很謙卑,很親切,又有愛心。然而,你領悟他是天然的,他一切的美德也都是天然的。你對他講道理說,『弟兄,你是天然的。你的美德和你的行為都是天然的。』這沒有用。你不需要這樣對他說,卻需要供應他,使他領悟他的美德是天然的,是與生俱來的,其中並不包含任何屬於神的元素。你要仰望主的引導,給你口才,使你知道如何正確的供應他。至終,這位弟兄會得着幫助,看見在他的美德裏沒有任何屬於神性情的東西。他會領悟他的愛、親切、和謙卑不包含神聖的金,只不過是他天然人性的木。我們能這樣供應別人以前,我們自己必須有充分的經歷;然後我們就能把金(神聖的性情)供應到聖徒裏面。一位弟兄這樣得着供應以後,就會開始定罪自己天然的美德。每當他顯出天然的謙卑或親切的時候,他就會說,『這是我天然的美德。我定罪這個,因為其中沒有屬於神的東西。』當然,這種領會與今天大多數基督徒中間的觀念全然不同。宗教鼓勵信徒發展天然的美德。但為着神的建築,我們需要金;我們需要神聖的性情加到我們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