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315
重症復健要趁早: 重症呼吸器支持新冠病人早期復健秘訣
高雄榮民總醫院
高雄榮民總醫院
林克隆 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
黃偉春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部主任
李敏輝 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
鍾靖惠 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蔡宜珊 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陳柏宇 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黃秀品 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梁興禮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科主任
林坤璋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
姜佑承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
郭書宏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
戴大信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
王棋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
陳柑伴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陸雅美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護理長
鍾幸枝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護理長
黃雅惠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副護理長
黃明宣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
黃聖惠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
唐玉儀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
陳諰蓁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專科護理師
吳孟貞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專科護理師
陳蕙妮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專科護理師
張姝雅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專科護理師
楊春蘋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專科護理師
林曜祥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
嚴重的COVID-19與其他病毒性肺炎感染引起的呼吸道衰竭疾病的患者在復健上的基本作法相似,甚至這樣的呼吸器使用的插管患者比起非插管患者相比,covid-19傳播的風險更低。然而,在某些醫療處置須暫時拔除呼吸器的期間仍然會導致病毒的氣溶膠散布,例如口咽抽吸、咳嗽技巧訓練和吸氣肌肉訓練。需要正確使用預防措施包含負壓隔離病房和謹慎執行程序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在患者接觸過程中接觸病毒的風險。
以下是本指引的重點和策略ABC:
1) A(activity 活動或運動):重症患者的床邊踏車訓練已被證明是安全可行的復健方式,能維持肌肉功能、肌肉纖維截面積以及培養積極的心理安全感受以對抗加護病房階段的心理衝擊。選擇阻力值低的強度(大約0.5牛頓 Nm),並建議患者自行選擇踩蹬速度,每天30分鐘。上肢可使用彈力帶和滑輪組進行阻力訓練。臨床穩定的患者身份可以開始練習早期下床活動,活動進行的順序時程取決於病患的身體功能,其中可能包括坐在床的邊緣,從床到椅子的移動,站立在床旁邊,站在床緣原地踏步,使用懸吊裝置以輔助步行。
2) B( breathing exercise 呼吸運動):吸氣肌的訓練可透過以下方式增強吸氣肌力: 在吸氣過程中施加阻力,也可用於插管患者或患有氣管切開術。一般較常使用吸氣壓力閾值訓練設備(IMT),閾值設置為最大吸氣壓(MIP)的50%,每天進行一回合,每回合五組,每組做六次的吸氣訓練。另外可以教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橫膈式呼吸)教育,盡量不使用輔助呼吸肌。最後,擴胸運動及治療師協助操作的胸部牽拉運動對於增加胸壁的活動和改善胸腔順應性於使用呼吸器的病患上非常重要。
3) C( chest care 肺部清潔運動和呼吸道分泌物管理): 姿勢引流,敲擊,振動和氣道抽吸可以減少肺分泌物滯留並最大程度地增加血氧飽合能力。高頻胸壁振盪器(HFCWO,拍痰背心)的使用可有效取代某些人工操作的拍痰技巧,且可以更好地促進粘液移動朝向中央主支氣道。該設備通常對於插管患者,其工作頻率為7至15 Hz。拍痰背心已被證明具有減少呼吸困難並改善肺功能的功效。 擺位技巧上,除了需要抽吸以清除氣道分泌物,俯臥位(prone)最好在疾病早期48小時內進行尤其是急性呼吸冏迫症候群(ARDS)發生時實施(P / F ratio <150 mmHg),若結合低潮氣(6cc/kg體重)時,俯臥位一天需擺置16 小時。側躺的擺位姿勢須注意的是有病的肺葉須朝上擺位,也有助於改善通氣和灌注比。
重症復健對病人早期恢復有極大幫助,此指引提供新冠疫情間重症復健之秘訣,可以達到病人健康及醫護安全的雙贏目標。
相關內容獲得康健媒體的報導,並刊登於SCI醫學雜誌(J Formos Med Assoc)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