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183

利用自我篩檢系統減少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醫療資源消耗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邱義閔 高雄長庚急診主治醫師

鄭吉詠 高雄長庚急診主治醫師

張桓 中山大學資工系博士生

林俊宏 中山大學資工系教授

解決方案與執行過程

2019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已感染至少200個國家,並造成超過44萬人死亡。由於和中國頻繁的業務往來,且彼此距離僅81英里,早先台灣曾被認為是COVID-19流行的熱點。然而到2020/7/6為止,台灣僅有449個確診病例且在受感染地區列表中排名第150位。

2020年1月20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建立即時檢測的確認準則。惟COVID-19疫情日益嚴峻,哪類病人該納入檢驗的診斷準則也一直隨著專家的建議不斷地更新變得錯綜複雜。 每日及時更新雖然表示CDC對疾病的反應迅速,但另一方面不斷翻新準則不僅讓臨床醫療人員精疲力盡,就連一般民眾也備感壓力,COVID-19的諮詢專用電話專線更是全日24小時都被焦慮的民眾佔滿。

因此在3月初的時候,我們依循CDC的通報準則,在長庚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和中山大學資訊工程系共同合作下,開發了一個網站(https://1922.net.nsysu.edu.tw/)來協助臨床醫師和民眾判斷個案是否符合CDC公布之通報標準。網站也遵循台灣CDC指南,即時提供適當的隔離防護措施規定說明。該系統旨在幫助民眾和臨床醫生自己確認提報標準,並減少詢問公眾醫療系統的機率,以降低公衛系統負荷。用戶在網站上填寫了有關患者的臨床症狀,職業別,旅遊史,接觸史,群聚史,病史和是否有胸部影像檢查結果的問卷之後,會收到因應的相關建議或是更多的隔離措施說明。

結論

臨床網站是希望能透過更新CDC提供COVID-19相關資訊來幫助臨床醫師判斷疑似病例是否符合通報標準,並為一般民眾提供幫助。這次經驗展現了簡單的科技如何幫助防疫體系節省資源並預防一般民眾陷入過度恐慌,期待在未來面臨不同疫情挑戰時,這個構想可在政府醫療體系中實施。

細節可見網址:
註:本文章已收錄於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020;37:255.
doi:10.1136/ emermed-2020-209647, Published Online First 9 Apri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