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明 副院長
江文莒 主任
廖婉伶 副主任
崔若畇 護理長
吳研華 秘書
許季渲 秘書
背景與問題
臺大雲林分院斗六院區,在雲林縣是唯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每月有60-70位長照機構的住民至斗六急診就醫,約有73%是需住院病人,其中約35%是檢傷1-2級病人、約60%是已經簽屬DNR,平均住院天數7-14天,這些病人大多是接觸隔離高抗藥性細菌,不適合與一般病人同一病室。因此,過多的長照機構病人不僅會在平時造成急診壅塞與床位調度問題,在疫情期間也可能因為壅塞急診而增加院內群聚感染的風險。
成大斗六分院與本院長期以來有醫療合作關係,也因佔床率較低,曾多次在溝通會議中提到願意分擔長照機構病人的意願。
執行過程
為預防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長照機構病人在院內發生群聚感染的風險,我們在疫悄初期開始推動到院前分流政策,經由下列四步驟:
一、風險警覺
本院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使命,主要在於急、重、難、罕症及緊急醫療照護處置,若在疫情期間再接收長照機構病人,恐影響醫院整體運作。因此,在疫情初期,本院是專責應變醫院,原先的傳染症綜合病房挪動為專責照護病房,為符合人力支援調動、護病比、降低感染,先行盤點全院感染症收容量、來源分佈與族群,重新、規劃擬定收治條件,並決議推動長照機構病人到院前分流政策。
二、政策介入
經院長、副院長與衛生局協調溝通現況與影響。
由衛生局主持,協調社會局、雲林縣各長照機構約34家、斗六成大醫院、臺大雲林分院開協調溝通會議。
於109.02.27由衛生局發文請各長照機構,因應疫情請分流就診避免影響COVID-19收治。
三、滾動修正
本院若有未依分流就診之機構住民,除檢傷1級重症病人緊急處置之外,其餘穩定病人由急診檢傷護理師出示公文勸說,轉至成大斗六分院。
每日監測長照機構來診人數及就醫病況、機構名稱,對於不依規定者,電話通知該機構並請衛生局介入協助。
於4/9日成大表示安養院來診病人已造成急診壅塞,請求臺大雲林協助
於4/10日起,依據臺大雲林長照機構歷史就醫資料,以其地域性與來診頻次,以總數1:3的方式分配臺大與成大分院。其作法為:將距離醫院最近的3家機構分給本院,來診頻次最高的長照機構以上、下半月與成大斗六分院均分。其餘約30家雲林長照機構依照公文約定前往成大。並與影響分流的四家機構及民間救護車保持常態性電話溝通。
四 、具體成果
從實施分流後,本院長照機構來診人數由1月之87人下降至4月的22人,降幅高達74%。
經過第二次的機構送醫分流協調,確實讓本院能夠發展醫療照護定位與效能、並有效運用床位、全力抗疫,且成大斗六分院也能平衡醫療照護周轉及收入。
於疫情緩解後(5月份開始) 長照機構病人未依分流來臺大急診的人數有反彈回升,已密切觀察,並已預訂於6月初會議討論處理方式。
疫情雖然帶來醫護人員的壓力,卻也帶來解決問題的契機。長期以來長照機構病人群聚壅塞在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急診的問題,在疫情期間經由到院前分流政策,得到初步的解決。.法規的介入與地方行政官員的支持,是此次分流成功最有影響力的部分。長照機構大多是長期臥床的病人,且約有一半以上已經簽署拒絕急救同意書(DNR)。因此,我們推動的院前分流政策,是真正能依照住民健康需求、選擇適當的醫療院所做處置,也能避免醫療資源錯置而影響到其它急重症病人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