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171

整合早期活動與營養介入的COVID-19 支持性治療

臺中榮民總醫院

施智源 感管中心主任
蔡鴻文 醫務企管部主任
謝惠敏 營養室主任
王葦寧 營養師
張家慧 護理部主任
吳明儒 內科部主任
黃惠美 護理部督導
劉雅絃 護理部護理長
劉伯瑜 感染科主任
何春美 感染科專科護理師
曾建豪 感染科總醫師

解決方案與執行過程

前言:從今年年初開始,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定有效的治療方式被證實可以對抗這個病毒。支持性療法是COVID-19公認的標準療法。在許多沒有特效藥的感染疾病裡,良好的支持性療法已被研究證實仍然可以顯著改善預後。然而,有效的支持性療法需要多面向的關懷整合性的照護。舉例而言,新冠病毒常會造成全身倦怠,病人常因此臥床。而嗅覺與味覺的喪失均使病人食慾不佳。兩相加乘的結果使得病人恢復不易,影響療效。

解決方案與執行過程:

(1)建立臨床醫療團隊共識:在隔離病房團隊運作中,於疫情早期便將非藥物治療與相關評估納入工作要點,方能早期診斷與介入。

(2)鼓勵病人維持適度運動:下床走動、原地踏步、伸展操等活動,以幫助腸道蠕動、促進食慾,並降低肌少症情形發生。

(3)團隊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因病人獨自在隔離病房,護理師為鼓勵病人活動與進食的重要角色。

(4)營養不良評估
病人照護時,先評估是否有已經存在的營養不良情況或營養不良的風險,尤其有共病症或是老年人,其罹病後可能加速疾病的進展。依照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ESPEN)指引建議,營養評估熱量需求為27~30大卡/公斤體重/天、蛋白質需求為1.2公克/公斤體重/天,本院所有超過50歲的COVID-19病人在第一次訪視時,其攝取熱量約僅達評估需求量50~85%,營養診斷均為『熱量攝取不足』。

(5)優化營養狀態
1.調整餐點供應方式:更改飲食質地為軟質或半流質、送餐方式改為少量多餐、增加口服營養品(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補充不足。
2.提供飲食指導,說明營養充足之重要性,鼓勵病人少量多餐、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增加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補充口服均衡或濃營養品。

結論

團隊共同努力合作,提供病人個別性早期活動介入與營養治療,三位病人在營養介入後第三天可將餐點全部吃完,達營養需求。病人最後也都順利出院。COVID-19病人的死亡率在50歲以後大幅升高,本院不僅全部治癒,也進一步縮短疾病病程。

成果並發表於國際SCI期刊: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in Taiwan: Reports of two cases from Wuhan, China.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20 Feb 19. doi: 10.1016/j.jmii.2020.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