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090

COVID-19專責隔離病房之規劃與創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張雅媛 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顧文瑋 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感染科主任)
林恩綾 管制師
鄒杏沂 感染管制師
游淑梅 感染管制師
林怡芬 護理長
陳菀婷 護理長
何昭雪 護理長
詹崴宇 住院醫師代表
詹雲翔 病房主任 (胸腔內科主任)
江建昌 加護病房主任
林志陵 內科部長
朱彩鳳 行政中心主任
陳冠仰 醫療醫務長
蕭勝煌 院長

解決方案與執行過程

台灣17年前爆發SARS疫情,院內感染導致和平醫院封院、醫護人員殉職,嚴重折損醫療能量與團隊士氣。過去沉痛的經驗催生了台灣醫院感染管制系統。面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在中國武漢爆發,本院感管團隊隨即將重點放在預防院內感染。

本院既有的負壓隔離病房於一月開始收治疑似病患後,隨著國內本土疫情升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滾動式調整通報定義、加強社區監測與通報策略,住院需求快速增加,收治能量捉襟見肘。在經過本院感管團隊與COVID-19應變小組討論後,決議設置專責病房。除因應可能增加的確診病患人數外,同時收治新住院的社區型肺炎及發燒個案,通報與隔離檢疫,經採檢兩次陰性排除COVID-19後再轉出到一般病房,達到不同風險病患分流住院的策略。

第一個成立的8東專責病房,除了原有之2間負壓隔離病室外,另規劃13間一般單人隔離病室。每間病室內加裝監視器、收音器及房門磁扣方便病患照護,設計單向醫護人員進出動線,並規劃清潔區、緩衝區、及汙染區:照護病人時從清潔區著裝後經過緩衝區、進入污染區的病人單位,在進入下一個病人單位前於緩衝區更換最外層的個人防護裝備,結束照護工作時離開緩衝區依序脫除所有的個人防護裝備除污後,另有三間房間可讓醫護醫事人員及清潔人員盥洗後離開,回到清潔區。

當COVID-19進入全球大流行,台灣面臨來勢洶洶的第二波疫情,本院隨即著手規劃備援病房,將原本的骨科9東病房,在最短時間改造成15床一般單人隔離病室的專責病房。除了參考之前8東病房的動線設計與硬體裝備外,更於卸裝區裝有監視器與收音擴音,在地上標示最佳監視器上可清楚看到的點,即時能於護理站監督整個脫除過程,達到「好友系統 (buddy system)」概念。

依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劃,本院亦為重度COVID-19個案收治醫院,肩負了北市聯醫體系內接收重症病人的任務。因應隔離加護病房的短缺,本院於加護病房內CCU獨立一區設計了五間加護單人隔離病室,於3月21、22日的周末趕工完成,興建速度猶比「方艙醫院」。除了使用抗菌隔板將護理站與隔離病室區隔開來,採用一般專責病房的設計原則,依污染性高低分區、單向動線、設置獨立卸裝區外,感管團隊與應變小組制定院外轉入疑似或確診病患的標準流程,確保病患轉送安全與病房周轉順暢。本院至5月7日止,共通報710例COVID-19病例,其中住院住進一般隔離病房共146人,加護隔離病房共46人。

結論

在短短一個月的期間,本院規劃建置了2個COVID-19一般專責病房及一個加護專責病房,從原來的4間擴增至最多37間隔離病室,大大提升收治能量。良好的專責病房設計能夠給予醫護人員多一層保護,並減少院內感染之風險。因應未來可能之社區COVID-19感染爆發,本院之專責病房設計及動線可供不同規模的醫院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