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374

擁抱愛的距離- COVID–19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吳佳鉛 副護理長

林志昆 副護理長

賴霈妤 護理長

COVID–19是繼2003年SARS後一場令人聞之色變的新興傳染病,當它猝不及防襲捲而來,身為感染科病房的護理師,在層層的防護衣下和一道道的隔離門裡,12A病房與COVID–19的正面交鋒正式上演。
在1月22日凌晨我們病房接了成大醫院第一位通報疑似COVID–19案例。於是,以往的穿脫隔離防護訓練和動線演練,化為重要的實務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團隊齊心戮力共同創建許多專屬COVID-19的照護流程,如規劃動線;運用智慧醫療:遠端監視器、護理白板、Skype通訊、對講設備雙向溝通、溫心手環;設置防疫物資包、套裝衛材包;跨部會協調;製定照護流程標準化、工作任務撲克牌,設計壁式下取式檢體架(減少大量檢體堆積造成的混亂、避免檢體出錯)等,並且不斷修正改善,為了營造安全的工作環境而努力。

每天下午2點,台灣疾病管制署疫情應變中心記者會宣布台灣確診數,各式媒體也大幅報導這些病例相關資料。「隔離」是治療手段,是積極也是消極,是分開也是保護;它的本身對治療者和被治療者而言是一種門裡門外製造孤立、恐懼、猜忌和分裂;住在隔離病房裡的確診病人,靠著電話或其它通訊軟體與外界溝通,加上法令規定三採陰性才能解除隔離,篩檢報告陰陰陽陽反覆,導致病人不確定自己的健康狀態,其承受之心理壓力及焦慮與日遽增。

護理師並未因防護衣及面罩而減少對病人傳達專業的關懷;當病人由急診護理師護送到單位,12A領航護理師陪同病人至隔離室內安置。除了送餐、給藥和採檢外;專屬護理師每班至少三次以電話和病人溝通;若在監看時發現病人情緒有異,立即電話關心,即時進入隔離病房與病人面對面互動,降低病人不確定感。設計醫護個人名牌貼於隔離衣外,增加辨識度,讓病人也能認識護理師的名字,促進護病關係;不定時遞送暖心卡片紙條關懷病人;製作運動護理指導拼圖,鼓勵病人多運動增進免疫力。縱使有再多的隔離不便,仍傾全力讓病人感受到「人」的溫度,這是我們所堅持的感動服務!
隨著疫情不同階段,「隨機應變」是我們的工作常態。與確診病人面對面接觸的每一刻,如履薄冰,深恐不慎造成院內感染,影響家人和朋友健康;因此我們也做了某種程度的自我隔離,所承受的壓力不亞於隔離中的病人。在這場時代傳染疫情中,全院各部室無不動員配合,尤其直接感受到來自院長室和護理部在精神、物資人力充分支持,作堅強的後盾!包括工友、駐警、勤務和所有協助防疫夥伴齊心努力,許多暖心時刻陪伴我們一起走過疫情的第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