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337

COVID-19 - 我的新兵日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

王威仁 護理師

201912月中國武漢爆發了世人未曾聽聞的新型病毒,在電視初識「武漢肺炎」的大名,具體的症狀、傳染途徑及致死率等,一概不得而知,覺得可能只是不乾不淨的病毒;直到今年初,台灣開始提升防疫措施,院方每位工作人員及陪客家屬需要量體溫、詢問TOCC,感覺到疫情正在「不一樣」了。猶記得122日尚在內科病房的我,聽聞有位疑似武漢肺炎的台商住進本院,當下心裡有些害怕、有些慶幸,害怕這個令人聞之喪膽的疾病竟離自己如此近,也慶幸只是疑似個案,再者,去年我才畢業,年資尚淺應不會照顧到該類病人。然而卻在124日值小夜班前,被護理長通知我們的病房暫時要關閉,院方徵求同仁支援負壓隔離病房的意願,聽到這個訊息,我的背脊開始發涼了...

剛到負壓隔離病房先學習照顧傳染病病人,從熟悉病房常規及環境,接著練習穿脫兔寶寶裝後,逐步地踏入「禁區」,學習病房動線及病人照護流程。疫情艱鉅的時刻,配合中央政策,感管護理師、阿長、督導們、護理科主任及感管醫師每天在病房奔來走去,制定或修改標準作業流程,不斷地滾動式修正只為保護病人、保護工作人員,一張張穿脫防護、出入院、病房終期消毒流程圖,一一的出現在工作區,引導著我們照護病人及動線管制。

透過媒體的渲染,原以為病人是病懨懨、虛弱無力的,但接觸新冠病人後,也許大多數病人是輕症,出現咳嗽、流鼻水、味嗅覺時有時無,四肢活動自如,能和我們談笑風生。幾週後發現,這些病人除了身體的症狀,心理層面的問題才是需要更用心照護。有位確診個案,媒體都在報導她感染的歷程,網路上的酸民們對她指指點點,她沒有名字、沒有生活、沒有隱私,只是一位被媒體渲染成罪人的樸實女性,剛開始的她顯得特別憂鬱,反應很淡漠幾乎沒笑容,自我解嘲的說:「從今以後,我的名字應該就叫案例第XX號了吧!」,頓時感到心酸,於是在集中護理的過程中,珍惜每一刻陪伴她的時間,發現她的生活多采多姿,具有豐富人生閱歷及開朗的女性,萬萬沒想到這病毒不只「毒身」也「毒心」。當檢查報告一直呈現陽性卻使她鬱鬱寡歡,在冰冷的病房裡,我期待給她一些溫暖,利用視訊、對講機聽聽她說著旅遊經驗與故事,談著疾病及治療進度,為她打打氣、鼓勵著她。終於…可出院了,當為她打開病室的那一刻,她笑著說「謝謝你陪著我」、「終於看到你長甚麼樣子了!」,您我笑得更燦爛了。

四個月後疫情漸漸平穩,或許準備返回原單位、開始恢復疫情前的生活,感謝長官、醫師、學姊們的指導,當我被家人朋友問起時,我驕傲地說:「我防護裝備穿得很好,手洗得比我這輩子任何時間都認真,不用擔心」。
最後,我也想對我照顧過的病人們說,不管外界怎麼看您們,你們走出了醫院,就不再是「案例第XXX號」,您們是最勇敢、最美、最獨立的個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