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228

護理人員的眼睛

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

陳星彣 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護理師

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互動是什麼感覺?活動範圍只有4坪是什麼感覺?不知道什麼時候疾病能痊癒是什麼感覺?遭受此次疫情波及的患者正在經歷這些感覺,或許這些感覺與醫療人員並無關,但在台灣的醫療人員可能習慣有溫度的人事物,在面對這些感覺的時候免不了會投入自己額外的精神,護理人員之所以可貴更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患者住院時給予照護,當患者因住院感到身心壓力時給予支持,當患者對於疾病相關知識不了解時給予教導,當患者與醫師或家屬有相異議時在當中釐清患者的最佳利益,因此護理人員同時扮演著照護者、支持者、教育者、代言者這四種角色,倘若民眾能仔細體會及觀察護理人員,要在他們身上發現這些特質應該不難,以這樣的思緒來看COVID-19疫情中的護理人員,具備以上的特質外還需冒著感染風險,以及穿著悶不透風的防護衣待上幾個小時,而這些工作源自於醫療工作人員的本份,沒有說不的權利。

文章的最開始描述了幾種感覺,這些感覺,沒有罹病的人看不到,醫師因醫病比例較護病比例更高,無法時常關注患者所以也看不到,而能看到的只有護理人員的眼睛,看見病房內患者的黯然,看見患者遇到人時的滔滔不絕,看見患者COVID-19病毒檢驗數據又是陽性的落寞,這些景象總是映入護理人員的眼裡,針對這次疫情衛生福利部的規定是檢驗數據為三採陰才算是痊癒,表示在檢驗的過程中會時而陰性時而陽性,而人總是報喜不報憂,當檢驗數據顯示陰性時患者會趕緊與家屬朋友分享這樣的喜悅,反觀陽性時會簡單的跟家屬說今天是陽性然後不多做回應,接下來就是鬱鬱寡歡的一天,而這樣的氛圍以及負面情緒會壟罩著整個病房內,然後護理人員則需要進到病房內感受這樣的氣氛並為患者排解,而情緒排解這份工作並不是選擇題,選擇做或不做,在醫院內病人安全視為第一,若患者因為負面情緒而傷害自己以致發生性命危險責任歸屬會在護理人員身上,且情緒排解是需要建立信任感以及良好的護病關係才能執行的一項作業,不關乎意願而是必須。

社會上的職業有許多種,我依照性質來做分類,其一為專業性工作,指的是需要透過學程或國家考試取得證書才能執行的工作,其二為服務性工作,指的是透過短期訓練以及富有耐心可勝任的工作,而護理則是結合專業性及服務性的工作,舉例來說若是讓一個對藥物不熟悉的工作者來執行給藥,身為民眾會擔心嗎?又或是對於疾病症狀不具敏感度的工作者來照顧病患,身為家屬會放心將家人置於醫院嗎?換作是我也拒之千里,醫療環境的維護其實需要社會與醫療人員共同努力的,護理人員運用同理心來看待患者的不適,而患者及家屬亦能同理護理人員工作內容的複雜性,互相給予尊重及愛護。

在疫情結束之後,我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醫療人員能更加肯定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而民眾也會深知醫療人員這份職業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希望疫情不再肆虐的未來,社會已然昇華,記得醫療人員與民眾的攜手抗疫,才能有現下安逸的環境,而醫療人員就像謹守崗位的士兵,裝備在職業的生涯中不會卸下,依然守護著你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