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149

8東專責病房COVID-19病人照護溫馨小故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林怡芬 護理長
楊美莎 護理師
周有芬 護理師
鄭惠玲 護理師
李瑜珊 護理師
尚培琳 護理師
楊欣樺 護理師
邱莉婷 護理師
陳思妤 護理師
胡佩萱 護理師
吳芝穎 護理師
許瑜庭 護理師
江永縈 護理師

過完寒冷但充滿希望的聖誕假期,人們都開開心心的準備過新年。身為護理師也不例外,儘管過年沒有特別休長假,但我們仍然滿心期待年節到來、還利用下班時佈置病房,期許在過年期間仍無法回家或出院的病人,能被我們溫暖的祝福包圍著。

然而,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過年前夕,醫院通知將原本的病房調整為防疫病房。猶記當時忐忑不安及害怕的情緒;記憶中的SARS、停課,和平醫院及其相關的新聞都歷歷在目,儘管我不曾經歷過,然而學姊們、老師們的分享,都讓我感到恐慌,家人甚至希望我離職。

慶幸的是,在曾參與過SARS病患照護經驗的醫師及護理師合作之下,將原本自由進出的病房,釘上隔離牆、一般病室變成了負壓病房。身為防疫護理師的我,每天一遍一遍練習穿脫,與學姊們相互練習、叮嚀彼此容易遺忘的小細節。同時,防疫專責醫師們也與我們分享獲得的知識,直到此刻,終於明白之前的害怕是來自不了解以及陌生的病毒,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新冠病毒像是一個陌生敵人,唯有足夠了解,才能去迎戰。

防疫的日子,每天走在防疫病房唯一通道,穿上俗稱的兔寶寶裝的三級防護、戴上防護面罩,總告訴自己也告訴病人:「疫情會控制下來,我們都會回到以前平靜而平安的日子,我們一起加油!」、每天,一起上班的學姊及醫師,總在忙碌之中互相彼此打氣,只是⋯⋯感覺日子好漫長、感覺已經快要與外界脫軌了、我甚至夢到自己變成病人了⋯⋯

我仍記得曾有病人病況危急,入院後裝上生命監測器,因疫情因素,即使是狀況不樂觀的病人,仍無法讓家屬在旁陪伴。那天,病人血壓降低、心跳變慢,心電圖波形從起伏到漸趨平緩⋯我與專責醫師一同前往處理,在三級防護之下,受限的不只是活動、就連聲音也是,眼看病人趨近危急,卻只能用盡全力向對講機那一頭的家屬解釋著病情。在我進出抽取藥物、施打同時,已經無暇顧及滿身汗水,只希望不要影響到視線,「爺爺,你要加油!我們都在幫忙你喔,不要怕喔⋯⋯」

在努力後病人被搶救回來,離開病室時發現全身已經濕透了、脫下護目鏡後,眼角流下的不是淚水、是汗水。「救回來了!」、「爺爺沒事了」,我與夥伴相視而笑,心裏滿是澎拜。

急救時,我們不在乎病人是否為確診或是疑似個案,只在乎這一條生命,是否能夠再活躍起來讓無法見到病人的家屬們,再享天倫之樂。

下班後,在病房門口遇見家屬們,正在聽著醫師解釋病情,聽見已經搶救回來的好消息,家屬們由衷的感謝甚至向我們鞠躬、他們淚眼婆娑的目送我們進電梯,事隔數個月後,那些場景依然深植我心。

身為防疫護理師,我感到驕傲,能為拯救生命盡一份心力,為這場大家視為瘟疫般的戰役勇敢上場,我不再害怕、不再抗拒,很榮幸我能夠去參與這一場戰役,為這個社會盡我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