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181

保護醫療工作者並阻斷新冠肺炎傳播:進階版動線管制運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預防與控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顏慕庸 部主任

解決方案與執行過程

前言

台灣在2003年SARS疫情最艱困時發展出「入院前分流(戶外發燒篩檢站)、入院後汙染分區、各分區間設置節點酒精洗手」之「動線管制」 (投影片S2) 。於全國醫院全面實施兩周內即控制住疫情(S3)。回溯分析證實可以保護醫護人員零感染並進而保護到院民眾。此一機制在過去17年由於未再有類似疫情,除在台北市立聯合和平院區保留之外全國未再啟動。後煞時期歷經多次防疫試煉之深化研究,證實動線管制乃六標準差流程管理於醫界之實際運用,可有效控管環境因素fomite transmission(環媒傳播)。並以traffic control bundling (TCB) 發表台灣原創之防疫創新(S2-4)。

解決方案

COVID-19致病原SARS-CoV-2, 與SARS-CoV病毒雖然只有20%的基因差異, 然而變化詭異,在診斷未明或發病前(pre-symptomatic)即可感染, 導致發燒篩檢站也無法有效阻絕病毒入侵醫院。 再加上與人體細胞親和力增強數十倍,整體「飛沫、接觸、環媒」之傳播機制,疫情初期從家庭聚集散發,經過數波社區潛行擴散,終在醫院形成交叉感染而最後導致「社區─醫院─社區」之增幅擴散模式(S8),進而演化為疫情大爆發以及醫療體系之崩毀並造成全球大流行。堪稱百年大疫之全新威脅。

執行過程

2020年1月在COVID-19疫情初始,基於春節台商回流與流感高峰等多重風險,隨即超前部署,備援啟動各醫院17年未曾碰觸之戶外篩檢站,加上各醫院隔離病房之汙染動線規劃,並強化醫院內各區域之酒精洗手點(S4)。自二月起已初步了解COVID-19特色,即強化「進階版動線管制, enhanced TCB, eTCB」(S5) 進行分流分艙動線管制設計:1. 強化到院前分流設計:疫情初期以旅遊史為篩檢重點。隨著疫情逐漸失控快速擴散,迅即在戶外篩檢站擴展分流帳篷,掌握風險分層,嚴格執行入院前分流(S6_A)。2. 發燒/快篩無法有效篩檢個案,臨床表現亦非僅限呼吸道重症,故建置醫院緩衝區之「檢疫專責病房」(S6_B),並強化醫院入口之配戴口罩以及酒精洗手(S6_C)。3. 基於病患入住清潔區之普通病房,雖無症狀仍有可能處於發病前之可感染期(此即台灣在新冠疫情中第一起院內感染群聚之機轉),故在清潔區啟動分艙(compartmentalization)管理,醫護與病患均固定同一空間艙房,避免與其他艙間輪調。清潔及送餐等勤務人員也固定艙間,並訓練碰觸環境(例如門把、按鈕等)後消毒手部,將清潔區內部傳播風險控制至最低(S6_D)。此一eTCB設計(S7)在疫情初起至群聚爆發時,均得以有效保護抗煞最重要資產之醫護人員;同時阻斷「社區-醫院-社區」之疾病傳播鏈,進而降低社區傳播之風險(S8)。如此將可達到新冠全球大流行抗疫防控「醫院保全、 醫護保命、社區安全」的目標。

結論

由於我國基礎防疫架構良好,本院所發起之進階版動線管制」enhanced traffic control bundling (eTCB),3月份在醫事司政策成形後由醫策會推廣全國醫院強化建置,其後國內即未再發生院內醫護感染(S9)。且配合國家整體防疫規劃與民間積極配合配戴口罩及「動線管制節點洗手」於入機構前酒精噴消雙手,全面圍堵COVID-19「飛沫、接觸、環媒」之傳播節點,為我國首波防疫打下良好基礎(S9)。疫情中並發表數篇文章,提供世界各國各參考。本研究首次以英文提出我國六標準差動線管制6 sigma eTCB而倡議之分艙(compartmentalization)分流(division)概念,分享台灣防疫經驗(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