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齡 檢驗科主任
邱勇謙 品質主管
林佳怡 分生/特檢組組長
鄭景鴻 醫檢師
楊政哲 醫檢師
嚴仕峯 醫檢師
前言:
2019年12月中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久後引發全球蔓延,台灣亦難逃倖免,為全面防堵疫情擴散,政府積極整備,疾病管制署公告全國53間實驗室成為指定檢驗機構,本院亦為其中一員。
實驗室整備初期:
實驗室安全絕對是無從妥協的一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整備期間人員依循疾管署公佈之指引進行訓練教育,教導如何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及請資深生物安全負責人檢視整體檢驗流程,指導檢驗設備(微量吸管、震盪器、加熱器等)及廢棄桶之擺放動線,並以PDCA方法改善,務必使人員在安全且流暢之環境下操作。
初期投注新冠病毒檢驗人力為一名醫檢師,負責整體檢驗,包含檢驗前期之檢體核對、排序,檢驗流程中之前處理、去活化、萃取核酸、核酸放大檢驗(rRT-PCR),檢驗後之報告判讀核發與檢體保存及環境清消整理。
實驗室配備一台PCR分析儀,單批次檢體處理量為30個,前期因人員較不熟悉及使用手工萃取,單次萃取約需時5小時再加上PCR 2小時,單日(8小時)檢驗量僅有30個,操作耗時繁瑣且檢驗量少,難以應付日益趨增之個案檢驗。
自動化設備投入:
為加速檢驗時程,實驗室著手引進自動化萃取儀,協助人員縮短萃取時間,其儀器為市售套組,試劑耗材皆已完備,人員僅需簡單泡製及補充耗品,操作步驟於儀器螢幕以圖片影像方式說明呈現,便於人員操作簡單明瞭。儀器單次萃取時間為2小時,相較傳統手工方式,大幅縮短一半以上時間,此時實驗室單日(8小時)最大量能擴充為2批次(60個檢體),但仍無法滿足疫情所需。
調整人員配置:
單線人員操作至上PCR機台前(包括前置著裝及檢體前處理階段),儀器皆屬於停擺狀態,為使檢驗能量達最高峰,因此決定增派一人協助前處理,與原有人力相互搭配雙線運作,期間清楚紀錄各操作時間點,不斷修正調整,減少空白停頓點,使檢驗流程順暢銜接無縫不中斷,單日檢驗量能達4批次(120個檢體)。
檢體來源分流:
本院歷經鑽石公主號檢驗,初步將檢體依來源別分類:1.本院2.分院3.外院,使檢體有效分流。隨疫情發展疑似個案每日益增,為使收治負壓病床能有效利用,安排負壓病房為每日最優先名單,優先檢驗排除疑似病例,如此也有效降低臨床及感控單位來電跟催報告之壓力。
此外,為降低非必要檢驗,實驗室引進「流感核酸快速檢驗」,分析時間僅需13分鐘,提供臨床對發燒個案快速區分為流感病毒所致或需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
以上為本院新冠病毒檢驗流程改善經驗分享,期望能藉由相互交流,使檢驗效能及量能皆有所提升,成為防堵新冠疫情強而有力的後盾。在政府及各防疫團隊努力與全體國民配合之下,疫況有效控管,但國際情勢仍屬嚴峻,在疫苗尚未成功問世之際,面對新冠病毒仍需提高警覺戒慎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