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杰 院長
魏柏立 醫務副院長
羅友聲 特別助理
蕭淑代 護理部主任
李垣樟 感染科主任
康嵐媖 資訊室主任
徐光宏 資訊室副主任
李茂帆 資訊室組長
駱冠宇 資訊室事務員
侯性男 創新前瞻中心專案經理
張育滔 創新前瞻中心專案經理
朱冠郁 督導
王月棉 護理長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各醫療院所嚴陣以待。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日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進入病房後的工作流程包括量測生理數據、給藥、填寫護理記錄等等,病人呼叫或其他緊急狀況也須隨時因應。為減少醫護人員進入病房面臨的感染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瑞得康科技、傳世科技、台灣微軟、宏碁資訊等產學團隊,率先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以「肢體零接觸,照護零距離」為防疫目標,結合(1)醫療物聯網+AI應用:照護團隊透過零接觸式量測設備(WebCam掌握病人即時心律偵測、紅外線體溫偵測、離床感測器、視訊監測Red Button等),利用影像與紅外線偵測技術,內建AI演算法,無須進入病房即可全自動量測病人心律、脈搏、體溫。(2)病人動態儀表板:自動彙整、判讀病人各項生理數據、檢驗報告及影像,建構完整照護歷程,一旦有異常立即予以警示。(3)遠距視訊病歷共享:病房以遠距視訊整合緊急呼叫鈴的即時視訊系統,病人可啟動視訊與醫護人員即時溝通,如偵測出病情變化或發生緊急狀況,護理站也可遠端開啟病房影像立即予以關懷。醫護團隊間可運用「遠距視訊病歷共享」,啟動跨團隊多方視訊會議,共同討論後續治療計畫,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確保照護品質。
值此防疫關鍵時期,考驗醫護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也正是改變過去照護方式的契機,運用科技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因照護所需進入病房接觸病人次數由12-15次降至3-4次僅送藥及送餐所需,因而減少防護裝備使用次數與消毒次數;亦透過自動數據蒐集,無須人工進出量測及數據抄錄,自3-6月間,依住院人日數推算約節省370小時工作時數。經由持續監控與早期疾病之預警,不僅提升醫療效率,也減少醫護人力負荷,大幅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病人也因醫護減少病房進出次數,得以獲得適切地休憩。
隨著疫情持續發展,未來病毒可能再度捲土重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將持續秉持照護品質零落差,人員接觸減少,避免感染風險,以科技守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為防疫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