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Steve的影片,片長約6分30秒,100 MB
ETNet經濟通專訪 2021.07.12
早前,台灣藝人黃鴻升(小鬼)因大動脈撕裂(或稱主動脈剝離)猝死,享年36歲的消息令人震驚,同時引起大眾關注這個突如其來且致命的病症。事實上,有一種病患者特別容易出現主動脈撕裂,風險甚至比常人高250倍。他們就是罕見病──馬凡氏綜合症患者。表面上,馬凡氏患者高高瘦瘦,如運動健將,但實際上他們的身體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天生比常人脆弱,不宜長期做劇烈運動,以免加速病發致命。
香港馬凡氏綜合症協會主席Steve,與罕見病搏鬥20年,先後做過至少6次大手術換心瓣、心腦血管,多次走過鬼門關。如今他和太太Olga積極推廣大眾對馬凡氏症的認知,希望病友及早發現、盡早治療,延長壽命。
▲ 馬凡氏綜合症協會主席Steve感謝太太Olga一直扶持。(湛斯雅攝)
如被刀劈的痛楚
身高1米89、53歲的Steve,驟眼看不似是病人,但其實他身體比一般人脆弱。一直順順利利生活了32年,Steve都不覺得身體有異樣,直至2001年的某夜,他的人生有了180度轉變。
某夜凌晨,Steve第一次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不論是背部還是胸腔,他都覺得自己仿如「被刀劈」一樣。他一直在床上「碌來碌去」轉換睡覺姿勢也無法止痛。太太Olga見狀大感驚慌,看到丈夫痛得面容扭曲和大叫,她深知不妙,馬上叫救護車送往醫院。
痛了足足一個半小時,醫生僅判斷Steve是胃酸倒流,住院2日痛感減少後就讓他出院。但Steve還是不放心,後來自行到腸胃專科醫生看診。
結果腸胃科專科醫生用手一摸胸腔位置,便覺得Steve心臟異常腫大。打算做心電圖時,貼片甚至「彈開」無法貼穩胸膛,於是馬上再送到急症室。這次,醫生幫他照CT,結果發現Steve大動脈撕裂。最後醫生亦確定他是馬凡氏綜合症患者,急需開刀更換心瓣及主動脈血管。
太太Olga憶述:
當時完全無法安睡,長時間的手術,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命回來,突然覺得離死亡很近。
何謂馬凡氏綜合症?
馬凡氏綜合症病因是人體第15對染色體異常,遺傳自父或母其中一方,亦有25%患者是因基因突變而成。Steve的家族成員都沒有馬凡氏症,故相信他屬於基因突變。
馬凡氏綜合症患者的身體結締組織( Connective Tissue )會比常人脆弱,導致全身骨骼、肺部、眼睛、心臟及血管易生病變。其中,由於主動脈組織較為鬆散脆弱,當心臟泵血時,主動脈受壓力衝擊,會逐漸擴大,令主動脈血管壁出現裂痕,甚至撕裂。故馬凡氏症患者,出現主動脈撕裂的風險比常人高250倍。假如延誤診治甚至會猝死。
據2008年一項港大研究,10年間死亡的本港男性馬凡患者平均壽命為41歲,女性為29.9歲。但美國有數據則反映,若及早確診馬凡氏綜合症,定期監測及治療,患者平均壽命可達60、70歲。
詳細馬凡氏症表面徵狀:【無聲殺手】小五身高已達1米8被認定「運動健將」 高瘦身型或是馬凡氏症表徵易主動脈撕裂猝死
先後6次做大手術 每做一次風險增高一次
雖然Steve緊急做了第1次更換心瓣及主動脈血管手術,但後來出現發燒及細菌感染等問題,要再做第2、3次手術,前前後後住了半年醫院。多年來Steve因為馬凡氏症,已做過6次開胸心臟及腦動脈大手術。
Steve:
感謝葛量洪、瑪麗醫護團隊相救,多次成功置換了人工主動脈心瓣、主動脈、安裝心臟起摶伏器、做腦搭橋。
目前,Steve定期在各專科覆診,並正等待用微創技術更換二尖心瓣。其實Steve做過最少6次大手術,每做1次,死亡風險都會增加。目前他有心臟衰竭,若再開胸置換二尖心瓣風險已經太高,甚至未必可安全離開手術室,醫生認為不值得搏。要待掌握新技術才試。
▲ Steve做過多次手術,身上有很多疤痕。(湛斯雅攝)
走出生命中的黑暗
與罕見病搏鬥20年,Steve坦言起初和太太被馬凡氏症殺個措手不及,二人的人生計劃被打亂。本來Steve差1個學期就完成碩士課程,但為了治療及做手術,都要擱置,頓時覺得世界崩塌。
Steve:
不知可否回復以前的生活,不知將來的路該怎樣走,所以感到徬徨。家裏所有事都無法打理,要由太太照顧,太太還要上班。所以該段時間出現抑鬱,情緒悲傷,不願意說話。
太太Olga指,Steve有近1年都處於「收埋自己」的狀態,沉默寡言。故她積極想辦法讓Steve學習新事物,例如陶藝,又帶他到博物館看美麗的作品。最終Steve選擇在藝術路發展,透過藝術抒發情緒減壓。
太太Olga:
他的性格較內向,所以我擔心他會鑽牛角尖。
Steve非常感謝太太在低谷時拉他一把:「如果沒有太太,可能我會一直收埋自己,獨自面對這一切,不想煩人。」日常生活上,Steve要學習減慢步伐,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例如他不能做劇烈運動、急步走,要放棄喜愛的網球、籃球,就算拉筋、按摩、推拿等都要避免。
Steve:
重的物品都是太太拿,我不能負重。
積極參與義務工作
走出低谷的Steve已展開人生新一頁,除了完成碩士課程,藝術路上他也與太太攜手同行,多次奪獎。
▲ Steve的作品:生命舞者。作品入選日本BiG-i Art Festival 五週年特展,2016 年於日本金澤21 世紀美術館展出。Steve以馬凡高瘦形象創作一系列陶瓷人像,有著不同舞姿,勉勵自己和同路人活出精彩人生。(受訪者提供)
Steve:
以前覺得事業、搵錢重要。但當不知自己有幾長命時,就會想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是錢?事業?還是快樂?
後來,他更與太太、有心的醫護人員及病人共同成立馬凡氏綜合症協會,積極推廣大眾及前線醫護認識馬凡氏症,希望其他隱影病友及早發現求醫、確診及治療。
Steve:
身體愈來愈差,我知道不久將來一定要再做手術換心瓣,但怎樣用剩餘的時間才會有意義?我們選擇辭去工作,專注藝術創作及做義務工作。
Olga認為馬凡症雖是頑疾,但可積極面對:
他人難以明白罕見病患者,但同行者就有共鳴,大家可以分享經驗,少走歪路,就有更多信心面對疾病。及早發現馬凡氏症,就可早點作出生活調適,避免緊張刺激,減少劇烈運動,定期由醫生診治,大大推遲發生併發症的時間,延長壽命。要保持希望,馬凡氏症雖然不能根治但可處理。
Steve也希望善用一分一秒時間,盡力幫助病友:
經歷了這麼多,生命是最重要的。我想用剩餘的時間,用盡生命去助人自助,盡量延長大家的生命。我徬徨過,所以希望其他病友的路可以「平順」一點,更好照顧身邊人。
香港經濟日報 2019.05.25
馬凡會執委「妹頭」首次面對傳媒,分享患病及醫冶經歷,感受到家人的關愛,同路人互相扶持的可貴
拓思 廉政公署德育期刊 2018.05
2018年5月,已故會長劉志強應廉政公署《拓思》德育期刊邀稿,以《有一種堅持》為題,撰文介紹自身患病經歷,藉以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困難,增強抗逆力。文章亦於ICAC德育資源網上發佈,對象為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師生。
文匯報 2016.12.27
TVB Zone 2016.10.10
東方日報 2015.06.2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5.05.29
China Daily Hong Kong Edition 2015.04.01
HKU Caduceus 香港大學學生會醫學會啟思編輯委員會 2015
Varsity,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UHK 2014.12
香港經濟日報 2015.02.26
大學線月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4.11
東方日報 2014.11.15
AM730 新聞 2014.07.22
香港經濟日報 2009.06.30
明報 2009.06.02
文匯報2009.05.17
香港經濟日報 2005.06.13
蘋果日報 2005.06.09
太陽報 2002.06.09
東方日報 2002.06.09
星島日報 2002.06.09
香港經濟日報 2002.06.07